东篱轩记
作者:顶手时间:2025-04-12 03:22:58热度:0
导读:题记:“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红楼梦》剧苑一奇葩“哐哐、哐哐哐……”大幕徐徐拉开,评剧开演了。舞台布景首先映入观众的眼帘:或宫苑、或战场,或农家。观众通过这些直观生动的布景,即可进入剧
题记:“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红楼梦》
剧苑一奇葩
“哐哐、哐哐哐……”大幕徐徐拉开,评剧开演了。舞台布景首先映入观众的眼帘:或宫苑、或战场,或农家。观众通过这些直观生动的布景,即可进入剧情,聆听传奇故事,体会美妙的评剧唱腔,得到高雅的艺术享受。布景是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部分。有了布景,人们很容易记住《花为媒》、《刘巧儿》、《打金枝》、《杨三姐告状》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当年,评剧是人们业余生活的一部分,这些布景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而其本身也是一台台大戏,蕴涵了创作者全部的心血和才情——那么当年在剧团中画布景的美工呢?
在辽西义县小城南,有位缘别居士,他在义县评剧团工作二十年间,每年排演的新剧目最少有十台。每台戏又不是单一背景,每一场都可能会更换新的背景。这样,他当年在剧团所创作的布景油画,累计就有数百幅。其担任舞美设计的剧目曾多次在省市及汇演中获奖,如《桃李梅》、《加林与巧珍》(根据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改编)等。随着剧团的解散,这些画作只能残存于人们的印象当中了。然而,画师手中的画笔并从没有停下来,人生不能失去色彩,因为生活是个更大的舞台。没有了评剧布景可画,还可以描绘更加广阔斑斓的大千世界——而这位居士现在又生活在哪里呢?
心中有禅,何必身居远山?居士身处闹市一隅,却不为尘世所扰,建一书斋,取“采菊东篱下”之境界,题名:东篱轩。轩中主人日以书画为乐,以写作雕刻为友,拉琴吹笛唱戏,品味清静恬然。东篱轩外,繁花满园,争奇斗艳。利用空地,主人垦出一块菜地,冬季扣以暖棚,时令蔬菜皆可采摘。黄瓜、豆角,绝无污染,给轩里带来丝丝绿意。而轩内却是另一番情景,120平方米的创作室井然有序,有文学写作室、根艺木雕室、玉石加工室和书画创作室。实在没有地方作为音乐室,就将二胡、笛子挂在墙上触手可及的地方,以便于随时演奏——这些不同门类的创作室,构成了他的艺术空间。
诗书气自华
缘别居士生活起居全在东篱轩。艺术无处不在,连这里的一花一草,都似乎有了艺术灵性。每天每年,他都在自己营建的浓厚的艺术的氛围中,快乐地生活和工作——那么,轩中主人到底为何方人士?他就是辽宁义县著名艺术家关长江。关长江,1947年出生,满族,号缘别居士。结业于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曾任义县评剧团美工兼乐手,根艺美术师,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锦州市根协副主席,锦州市书协会员,义县书协副主席,济南东方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国际文物收藏协会会员,其传略辑入《义县志》、《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虽年愈花甲,关老却神思聪敏,精力充沛,每天还要用一定时间读书、学习、研究和创作。在轩里,他的艺术思想得到解放,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让自己在艺术海洋中遨游。对于他来说,艺术便是生活,生活便是工作,艺术的生活充满了无限乐趣,有乐趣的工作便是无尚的追求,人生的意义也莫过于此。艺术是相通的,他始终保持饱满的创作热情,在各个艺术门类里进行创作。床边随意丢放着一张张碑文拓片,窗台摆放的可能是一件未完成的画稿,饭桌上放着可能是刚刚写完的作品。整个房间包括房顶、墙壁和地面,全都布满了画作。他创作态度严谨,精益求精,创作近乎达到痴迷状态,画着画着,灵感闪现,便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沉思,凝视,修改;再沉思,再凝视,再修改,用丰富的色彩描绘美丽的世界,表达对幸福人生的热爱。
关老曾接受鲁美的聘请讲学,带领着自己的学生绘制了长白山全景图。除了教学,他更喜欢自己营建的这方园地:每天与石头为伴,便驱赶了寂寞和孤独,收获了满足和快乐。摩挲着石头,给石头浇浇水,跟石头聊聊天,看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出会神儿;抑或写写文章,画一幅画,写写书法,拉一曲二胡,吹一支笛子,唱一段评剧,在自己的菜园里弄弄菜,到花园里赏赏花——小天地,大视野,活得好不充实畅快!关老一生与石有缘,与文有缘,与史有缘,与画有缘,与音乐有缘,与戏曲有缘,故号中特意选了个“缘”字。他待人忠厚诚恳,淡泊名利,乐观豁达,视艺术高于一切,邀两位挚友,喝一碗散酒,采一束菊花,品味清静与恬然邀两位挚友,喝一碗散酒,采一束菊花,品味清静与恬然。东篱轩就是载着他在艺术海洋航行的一叶小舟,在轩门口的两侧有一幅对联(陈景升撰写),就是他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
上联:三峡谷关长江涛飞雾涌彩墨染河山万里
下联:百花园种小雅云淡风清素菊香诗酒一堂
刻碑建功业
关老古文素养深厚,对传统文化很有研究。电脑写作室位于轩的东南角,面积虽然不大,却能俯仰人生,气吞山河,书写宇宙。他用文字抒发性灵,写下一篇篇美文。万佛堂石窟位于辽宁义县城西北大凌河北岸福山,有东、西两窟,分别完成北魏太和23年(499年)和景明3年(502年),是我国北魏时期位居国土最北的石窟群。他创作了万佛堂功德碑文,280字,立于万佛堂,记录了为万佛堂修建付出心血的仁人义士的功德。还有许多壁画和碑刻都是出自关老之手。
万佛堂石窟西区第五窟南壁东侧内面有一方元景所摹崖造像题记,有“元魏诸碑之极品的”的美誉(梁启超)。据碑刻规范推断,全记共423字,因年代久远风蚀,可辨者只305字——在轩里,他与学者王涧泓同志,苦心钻研,利用二年时间,共同完成了万佛堂太和碑补刻工程,最后关老又遵照魏碑体,进行了仿真书刻,从此,一篇完整的碑文呈现在世人面前,为研究北魏历史文化以及魏体书法做出贡献。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景芬为关长江著《重刊元景造像记》作跋:“……其剥离之字由碑之研究者涧泓、长江拟补,仿真书刻为长江所为。呜呼!二君如此苦心,其精诚之至堪嘉,其献身精神堪敬,令人感佩之至……今观长江所刊,堪称下真迹一等,其笔画、笔意、布局、及刀法尽观其功力矣……”
根艺显身手
东篱轩西北方为根艺木雕室,这里除了陈列的数百件半成品或成品外,还有一些新移进来的树根。这些多取材于义县大榆树堡镇,有梨树、枣树、荆条根。也有一些是木化石。在他的刻刀下,丹顶鹤飞翔了、达摩微笑了!他用艺术创造着奇迹,改变着生活,世界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