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天性喜爱游山玩水的我,不知何时萌发了畅游东北名山的念头。更不晓得对东北名山之首的医巫闾山是何等的向往。这种向往,今日终于实现了。站在闾山山门的石阶上,仰望大自然化育的奇伟的山体、峰峦、峭石,感受它独特

天性喜爱游山玩水的我,不知何时萌发了畅游东北名山的念头。更不晓得对东北名山之首的医巫闾山是何等的向往。这种向往,今日终于实现了。
站在闾山山门的石阶上,仰望大自然化育的奇伟的山体、峰峦、峭石,感受它独特的神韵与悠久的历史。
医巫闾山古称于微闾、无虑山、六山,是阴山山脉余脉。峙立于辽宁省北镇县境内。山势自东北向西南走向,纵长四十五公里,横宽十四公里,面积为六百三十平方公里,名峰五十余座,平均海拔600公尺以上,最高峰望海寺海拔866.60公尺。
医巫闾山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文献记载,医巫闾山是舜封全国十二大名山之一;又是全国“五岳五镇”十大名山之一。《全辽志》载:“山以医巫闾为灵秀之最”,誉为东北三大名山(医巫闾山、千山、长白山)之首。
穿过山门,走在天然石阶的山路上,呼吸大山特有的气息。走着走着,来到了圣水桥附近。我不知道圣水桥的来历。不过,凭借医巫闾山特有的姿质,确有诸多帝王光临。或许,沾了些灵气吧!战国时人民诗人屈原曾赞过闾山,表达他朝思暮想远游这座北方历史名山的愿望。一千年前的辽代,就把闾山视为灵秀之区、栖神之所顶礼膜拜。八百年前的金代,名人高士眷爱医巫闾山之峻秀,讴歌咏赞。七百年前的元代,对闾山封王谥号,视若神明,歌诗赋咏,并以闾山名其集。五百年前的明代,名臣骚客纷至沓来,把这里作为啸歌咏怀,寄托情致的灵山圣地。三百年前的清代,把闾山大阁景区正式辟为帝王将相览胜寻幽之地,接踵而来。清高宗乾隆皇帝四来北镇三登闾山,题词吟咏,刻石立碑,抒发这位“康乾盛世”之君对闾山的景仰与热爱之情。尔后的嘉庆、道光两帝也都到过闾山览胜,歌赞抒怀,碑石与寺庙同在。
径直北上,人工开凿的石阶走起来并不算累。走到西北拐弯处,有一天然奇石,屹立道旁,欢迎有朋自远方来,并借高人觉罗·庆龄之笔送给友人一句深含哲理的祝语“从善如登”,希冀登山的人不畏艰险,遍睹医巫闾山佳胜,并把乐善好施亦作如是观。
在从善如登石的西南处,有一观艺亭,是供游人休息的地方。据亭旁牌示介绍,此亭建于清乾隆十九年,为清高宗巡幸北镇时游览闾山休息观戏之所。亭对面隔溪相望,是近百米的方正巨石,称作习武台。每当清帝巡幸兹谷,名伶优伎则登台献艺,因称观艺亭。
在观艺亭休息片刻,起身掸去衣服上的尘土,手拎一瓶水沿着石阶向前爬去,炽热的阳光照着脸发烫,我弯身抬头向着下一站走去,走了一段上坡,又走了一段下坡,往东走不远处就到了道隐谷,又称“大石棚”。石棚东西长四十三米,底宽十米,上宽二十米。相传辽太子丹王耶律倍曾在此隐居读书,故称道隐谷。棚内左侧庙殿有菩萨和十八罗汉像,奇观天造,岩洞巧构,棚檐有水帘垂挂,棚脚有幽壑相通,风云吞吐,洞天福地,欣赏谷中的幽静,品位浓郁的文化,带着那份惬洽踏上余下的路程,做过一段平整的山路,绕过东北方向,抬头见到一古式建筑,离近观瞧,正上方横匾书有“观音阁”三个大字,是佛教寺庙。始建于辽代,明称清安寺,清初改为大观音阁。分前后两殿,均为硬山式小木架结构。前殿塑有四大天王像,后殿(大雄宝殿)塑有释迦牟尼、观世音、地藏王等十一尊佛像。驻足片刻,气喘吁吁,挥汗湿巾的我,真的有些累了。喝过几口水后,插拭额头的汗水,接着向东北方向走去,走上几段台阶,绕到西北处,途经峻丽的吕公岩,吕公岩顶巨石耸立,形如一朵初绽的莲花,很是美丽。再爬了几道弯,终于登上了闾山的最高峰——望海寺。站在闾山主峰上,环视群山,有如万里江山壮丽多娇,又似晴空白云触手可及,顿觉心胸无比开阔,实无语言表之情境。在望海寺逗留了十余分钟,我又继续向正西方向下坡,沿途见到了万年松和附近的奇观——风井,走过南天门,路经老爷阁,向东,走过圣水盆,沿着“从善如登”石一路下坡,到了山脚下。
回望峻伟灵秀的医巫闾山,一幅幅自然奇景历历在目,一座座古刹殿堂,数以百计的碑刻摩崖,汇聚成星罗棋布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