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的烟云
作者:祁僮时间:2025-03-17 11:12:39热度:0
导读:《穿越历史的烟云:泉州作家笔下的泉州、新中国60周年征文集》一书,以讴歌泉州市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光辉历程和巨大成就为主题,以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为载体,展现历史文
《穿越历史的烟云:泉州作家笔下的泉州、新中国60周年征文集》一书,以讴歌泉州市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光辉历程和巨大成就为主题,以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为载体,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底蕴、人文精神、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这本书出版的必要性和对宣传泉州、弘扬泉州文化的重要意义是自不待言的。在此想说的是书中出现了二处明显的错误,并想就这二处错误作一番探究。因为觉得这样的笔误如不加以勘误,无疑的,将以讹传讹,混淆读者与游客之视听。
其一,为书中《走笔南安清水岩》一文,作者为南安人氏黄荣周先生。文中介绍南安清水岩位于南安洪濑玉枕山。作者写道“……宋庆历年间,僧人永佐重修,尊重民意,把寺名(由东林寺)改为‘清水岩’,并在寺前的匾额题刻上‘清水岩’。这可能是东林寺改名清水岩的原因吧……唐代郡人黄滔在游览东林寺后,不禁诗兴大发,写下《游东林寺》:“平生爱山水,下马虎溪时。已到终嫌晚,纵游预作期。寺寒三伏雨,松偃数朝枝。翻译如相见,白莲开满地。”《泉州府志》收录此诗。清光绪甲辰年(1904年)由陈国化辑录成书的《丰州集稿》也收录此诗。明代惠安前康铺坑柄(今螺阳乡五音村)人士康朗(1508年-1594年)也写下《游玉枕山东林寺》一诗:“闭门远数石泉声,坐定明闻山鸟鸣。庐岳高僧谁复在,白云作伴虎溪行。”
作者在该段文字叙述中,引用了两首诗,欲以此来证明清水岩历史之悠久及其对文人骚客之吸引力。清水岩是否始建于唐代,又是否原寺名为东林寺,作者在文中采用的是“据说”云云。对此,我不想多作质问,这也不是问题的重点。重点的是,我认为作为文中引用的两首诗,其所吟咏的对象应是江西庐山的东林寺,而非作者所谓的南安东林寺。为了更加清晰地说明我的论断,我们有必要先来认识一下庐山东林寺的真面目,而后再一一对照该诗内容,作一番仔细的甄别,以便加以厘正。
东林寺,位于庐山西北麓,为东晋高僧慧远大师结庐弘讲净土佛法及僧俗十八贤结莲社、吟诗唱酬之胜地,被奉为净土宗之祖庭。寺前有一溪名虎溪,虎溪之上有一桥名为“虎溪桥”。传说当年慧远专心修远,足不出户,送客从不过虎溪桥。一次诗人陶渊明及道士陆修远前来访谈,甚为投机,及送两高士出门时,边走边谈,不觉过了虎溪桥。此时山中神虎吼叫不止,慧远方觉察,三人不禁相视大笑,故留下“虎溪三笑”之佳话,这也就是虎溪及虎溪桥得名之缘由。虎溪也因此具有特殊象征意义,虎溪的此岸为尘世,而彼岸则为净土梵界。
东林寺内的东侧有相传为慧远手植的“罗汉松”,寺中有一甘泉汨汨长流了千余年而未枯竭的“聪明泉”,寺内还有慧远植种白莲的白莲池。聪明泉、罗汉松、白莲池及虎溪、虎溪桥犹似东林寺之特有标志。
东林寺作为佛教净土宗的祖庭,在中国禅林界地位清高,无需标明江西庐山,一提东林寺,便是指庐岳之该寺。而慧远之于东林寺的意义,更甚于达摩祖师之于少林寺,玄奘法师之于慈恩寺,怀海禅师之于百丈山,义存大师之于雪峰寺。公元四世纪时,佛教在中国已经生根。华僧已取代胡僧,成为译经、传教及组织僧团的主要力量,其中尤以慧远、道安、法显、竺道生诸人有最大的贡献,净土宗、禅宗及律宗均在当时萌芽。慧远为净土宗开拓者,他提出一人得道,其功德“泽流天下”且“不远其孝”,把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纳入佛教的果报观念之内,把原先对立的出家修行与在家行孝道统一了起来。
费墨谈论东林寺的渊源史实,是为了便于分析黄荣周先生文中所引用的那两首诗,并推断诗中吟咏对象为庐山东林寺,而非其所言的清水岩之前身。
首先,我想先来解读一下唐代郡人黄滔的《游东林寺》。诗的上半部为“平生爱山水,下马虎溪时。已到终嫌晚,重游预作期。”《小窗幽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闭门阅佛经,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之乐也。诗人无疑也是具有如此情趣之人。诗人寻幽揽胜至东林,于虎溪前下马驻足,甫一过溪便兴相见恨晚之叹,并迫不可待地计划来重游。尘梦未醒人自苦,江山无恙客定来。吸引诗人的是什么呢?诗人不作明言,用的是曲笔,一句“已到终嫌晚,重游预作期”,道尽诗人对东林寺的无限倾心,以及万分难舍之情。江山留胜迹,净土是吾乡,我辈如入溪,想必亦嫌晚,不是吗?毕竟是净土东林!
诗的下半部,即“寺寒三伏雨,松偃数朝枝。翻译如相见,白莲开满地",是我重点关注的,因为诗的下半部更进一步印证了该诗所吟的客体是庐岳东林寺。“寺寒三伏雨”,有道是深山藏古寺,东林寺深藏于匡庐深山中,寺宇古朴、深幽、清净,佛门净土,本自清凉,况庐山自古为避暑胜地。三伏天的夏雨灭寂了暑戾,化为丝丝清凉,“寒寺”既是写实,同时也是写虚,法雨不也可化为甘露,浇灭心中无明虚妄之火吗?心静自然凉,“寒”也可由自性心生。“松偃数朝枝”,“偃”的意思为仰面倒下。在此作倒垂理解。“松”并非一般松,而是枝条倒垂的罗汉松,枝条倒垂本就是罗汉松的特征。这里的罗汉松也并非一般的罗汉松,而是慧远手植的,历经东晋、南北朝、隋代等数朝代风霜雨雪洗礼的罗汉松。罗汉意指断绝嗜俗、解脱烦恼的僧人。罗汉松自然有深层次的含义,况是慧远手植、历经数朝的罗汉松!南安清水岩就算真为唐代所建,那么对唐代诗人黄滔而言,寺松也只是当朝之松,何来“数朝枝”呢?
“翻译如相见,白莲开满地”,在上面的叙述中已经指出慧远为翻译佛经的重要人物。而白莲及白莲池,则为庐山东林寺固有的特别标签,蕴涵着该寺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人文积淀。看那亭亭玉立的白莲,纤尘不染开,满东晋旧时池。而那时的净土宗已广为传播,净土信念深得人心。身临古寺胜地,诗人睹物思人,犹似见到于此翻译经书、传教、结莲社的慧远大师。高僧不复在,却又何曾远去呢?见莲如见法,莲池如心池,白莲开满旧时池,也开满人心池。法界无疆,随处净土。对诗人而言,“翻译如相见,白莲开满地”,对读者而言,不也是心同此感吗?
纵观全诗所描写的景物,所钩沉的人事,所运用之典故,所铺叠的种种意象,所构建的禅那意境,无不直指于庐山之东林寺。却与南安清水岩风马牛不相及,无丝毫关联。
该诗之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