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桂林
作者:兵不逼好时间:2025-04-13 12:32:44热度:0
导读:“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是我在上小学五年级时地理课本上的一句话。那一年我刚好12岁,不知道桂林在哪儿,只知道那地方一定很美,肯定比我们家乡好看。到了上初中的时候,有一篇课文《荔枝蜜》,它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是我在上小学五年级时地理课本上的一句话。那一年我刚好12岁,不知道桂林在哪儿,只知道那地方一定很美,肯定比我们家乡好看。
到了上初中的时候,有一篇课文《荔枝蜜》,它的作者叫杨朔。文章写的很美,令人不忍释卷。当时,我又把作者的名字和阳朔联系起来,杨朔是不是就是阳朔?不然,斯文斯地怎会都那么秀美隽永呢?
盼望的一天终于来到了,我有幸去了桂林。
那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啊!用“美”来表述她,太小气了;用“靓”来形容她,太土气了;用“媚”来赞美她,太俗气了。至于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之类的词语纵使你用上一百次也丝毫不过分。
桂林的山青,青在岩石,青在绿树,青在深涧飞瀑。你看,那山、那峰,像人、像马、像鸡,似蛇、似象、似骆驼……一座山一个故事,一座山一个神话。不是么,象山、羊角山、九马画山……这些山都流传着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其中,我尤其喜欢象山的传说。进桂林看的第一个景点就是象山。象山顾名思义,极似大象。它的长鼻探入漓江,神态可掬,栩栩如生。面对这头巨象,游人也许要问:“它是从何而来呢?”据导游介绍,在好久好久以前,玉皇大帝南巡,其队伍声势浩大,一路上踩坏了许多庄稼。当他们经过桂林时,一头神象病倒了,玉皇大帝将其丢弃在漓江边。有位过路的老人见神象已经奄奄一息,顿生怜悯之心,即采来中药,经过精心调理,神象幸免一死,渐渐康复了。为报答老人的救命之恩,神象就留下来把踩倒的庄稼一棵棵用鼻子扶起来,并且帮老人及附近的乡亲们耙田犁地驮货,再也不想回天庭了。后来神象在凡间做好事的消息被玉帝知道了,觉得有失天尊,丢了他的脸面,便派天兵天将前来收拿神象。神象奋力与他们抗争,誓死不回天庭。经过三天三夜激战,神象身负重伤,又饥又渴,便到漓江边饮水。这时,下凡督战的玉帝手持宝剑,悄悄躲到神象后边,往它背上狠狠捅了一剑。神象被杀死了,但是,它不屈的身体没有倒下,化作一座山峰永远地屹立在漓江边。
这个传奇动人的故事多么像杨朔笔下描写的《荔枝蜜》啊!那忠厚淳朴的大象和“嗡、嗡”叫着不知劳累的小蜜蜂不是一样可爱么!它们为了人类的幸福辛勤地劳作着,谱写出一曲和谐的乐章。事实上,中国人民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凡是善良的、真实的、美丽的东西,人们都不会忘记它,遗弃它,而永远纪念它。因此,桂林人民为什么将象山作为城徽就不难理解了。
桂林的水秀,秀在漓江,秀在榕湖,秀在遇龙河。你看,那清澈见底的漓江水,水中的鹅卵石、丝草、鱼虾、历历在目。百里漓江,碧水涟涟,微波柔柔,如一条轻扬的绿色飘带,萦绕在游人的心间。她不像三峡,不像大宁河。如果把三峡比作一个伟岸的雄丈夫,那么漓江则是一位袅娜多姿的美夫人,而大宁河恰似他们完美爱情的一个杰作。清清遇龙河上,逐波随流的竹筏增添了几分喧闹,筏上身着民族服装的少女,倒影在碧绿碧绿的河水里,宛如出水的荷花,把个河面打扮的五光十色。一阵阵对歌惊起了对面竹筏上的鸬鹚,扑棱棱钻进水里,一眨眼叼上一条白鲢鱼。游人的镜头纷纷对准这些长脖细腿的水上精灵,摄下一幅绝妙的水墨丹青图。
遇龙河不远处,有一株参天大榕树,远远望去,“树形团团如帷盖”,呈一片墨绿,在青峰绿野中分外扎眼。导游告诉我们,这里是当年拍摄电影《刘三姐》时的外景地,扮演刘三姐的著名演员黄婉秋就是在这里和那帮酸秀才对歌。刘三姐是流传于壮族民间故事中的一个善良的女性,她不贪富贵,不畏权势,勤劳纯朴,忠于爱情,是壮族人民心目中的美好象征。看着这山、这水,我才悟出刘三姐的形象为什么这样光彩照人,刘三姐的心地为什么这样纯净质朴,刘三姐的才华为什么这样思如泉涌!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骚客为桂林留下无数的诗文题字,极赞桂林山水之秀、奇、雅。清代诗人俞廷举赞道:“桂林山水天下无,青罗碧玉色色珠。突兀一峰冲天衢,万笏千笋平空铺。”诗风气派,似潺潺细流中忽然涌出的洪钟大吕,震震有声。清代女诗人朱镇则用她那女性特有的笔触写道:“石桥东郊外,近市转清幽。树影分樵路,山光压酒楼。几村临岸见,一水抱城流。花事今消歇,春波泛白鸥。”好一幅小家碧玉图!然而,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莫过于唐代散文家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了了几字便极其准确地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婀娜丰姿和神韵,真不愧一代大家。
到桂林游山观水,不可不看洞窟。桂林的山美、水美,桂林的洞奇石异,素有“桂林归来不看洞”之说。在那幽深清凉的各类岩洞里,奇形怪状的钟乳石令人叹为观止。七星岩、芦笛岩、穿山岩以及近几年新开发的银子岩,简直就是一座座人间仙宫。你不亲临其境,怎么也不会想象到,在百米深处会有令人垂涎欲滴的四季果蔬、会有万丈悬崖的雪域、会有狮吼莺啭的原始森林,至于杨贵妃的卧榻、王母娘娘的宝镜、刘三姐的唱歌台、长城梯田、水帘帏帐、盘龙玉柱、蟠桃灵芝……无不惟妙惟肖,活龙活现。更为神奇的,你可以在这里找到上海的外滩,看到桂林的缩影,偌大城市忽然间不知被谁搬到了地宫。游人行走其间,忽而到了天上,忽而来到人间,忽而进了龙宫;忽而飘然驾临瑶池,羽化而登仙;忽而面临万丈深渊,心惊且胆战;忽而如入世外桃源,真个不知秦汉、不知魏晋。正如明代洪武在桂林为官的一位进士写的:“七星岩窟篝灯入,百转萦回径路通。石溜滴余成物象,古潭深处有蛟龙。”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也如痴如醉地赋诗赞叹:“游毕再登高,出洞如出梦。”
的确,桂林很美。这美,不仅美在大自然的神功造化上,不仅美在名人大家的笔尖上,而且美在古今中外游人的心头。难怪连叱咤风云、走遍天涯海角的老一辈革命家、前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陈毅元帅也不吝赐墨,深情地写下了“原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的千古绝句。
与其说桂林是一幅画,毋宁说桂林是一篇散文诗。桂林的山山水水印在你的心田里,就像喝了一杯荔枝蜜,做梦也是甜的。
朋友,你到过桂林么?如果没有,就请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