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又是一年元宵到,欢乐祥和的春节刚刚走过,人们再次沉浸于一片甜蜜和芬芳里。儿时,家境不好,一年时节,除了除夕、春节和破五这几天,大鱼大肉能美美地吃些之外,其它的时候即便有也要用来招待客人了。俗语说:亲戚
又是一年元宵到,欢乐祥和的春节刚刚走过,人们再次沉浸于一片甜蜜和芬芳里。
儿时,家境不好,一年时节,除了除夕、春节和破五这几天,大鱼大肉能美美地吃些之外,其它的时候即便有也要用来招待客人了。俗语说:亲戚走到初七八,既没豆腐又没渣。破五之后,年的味道渐渐淡了。于是就日日盼望再过个好吃好玩的元宵节。
怀念在老家住的那些日子,元宵前后,在村中石碾旁边的空地上,总有一些玩杂耍的,比如玩狮子、划旱船、耍猴子、表演魔术杂技的等等,样样神奇。村里的人憨厚朴实,每每看过表演,除报以热烈的掌声,家家还要端来一碗小麦或者杂粮,以示酬谢。
这时节,几个村子还会联合起来请一台大戏。我们这些小小看客便在台前台后钻进钻出,看一个旦角如何反串了小生,一个少年粉面挂须又当上了老生。“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那时年龄虽小,看后竟能记住一些台词,悟出戏曲的博大。
喜庆元宵节的关键似乎就在一个“闹”字,“喧声驱逐夜阑,灯光掩盖夜色”。在古代,元宵节的到来,便意味着“放偷节”的到来,偷盗在元宵前后几天可以成为名正言顺之事。“放偷节”起源于辽金时。《魏书?东魏孝静帝纪》记载:“(天平)四年春,正月禁十五日相偷戏”。说的是北朝拓跋鲜卑族在元宵夜时,相偷戏盛行。
“放偷”,虽是古时元宵节的重音,但我知道我的老家也有这习俗的。
最妙的是元宵节的夜晚,母亲会做出好多好吃的菜,让我们解馋。家家都要点亮提前栽好的长杆上的“天灯”,孩子们便趁着这光亮去偷灯盏。我家姊妹多,老是出去偷人家的往往不能尽兴。印象中,母亲每年元宵晚上都做面灯盏,面灯盏中有月灯和铁灯两种。每次蒸好后,母亲总要第一个去掀笼,看看月灯里那个有水,是多是少,新的一年是否风调雨顺。然后才放心地在那些面灯盏里一一插上用火柴棒和棉花做成的灯芯,再倒入菜油,点亮后放在屋子和庭院的每个角落。
那些伺机偷灯的孩子们,便会在此刻蜂拥而至,不问价钱,端起就跑。当然我们姊妹几个肯定各自盯紧唾手可得的一盏。我是八月出生的,我就盯住那象征八月的那一盏被母亲放在屋角的何处。
面灯偷走了,有些没有偷得的孩子就有些悻悻然,再往别家看看有没有新的收获。我的父母是慈善的菩萨心肠,有些别家的孩子总是磨磨泡泡地希望能得到一盏,然而面灯终于被偷光了,父母又拿出萝卜削成的一盏盏萝卜灯,发给他们,这才一哄而散。
孩子们拿着自己偷来的灯盏在自家院落里来回转转,据说这样可以消灾辟邪的。
这边偷灯盏的游戏尚未结束,一轮娇月早已升起,村西小山岗上便次第亮出一个个光圈,噼噼啪啪的声响让人耳馋。我便把自己的月灯藏好,把事先偷来的笤帚和刷子骨朵用绳子拴上,加入舞动者的行列了。舞动的花样很多,似长龙,似银蛇,璀璨夺目,舞出少年的激情。
玩到尽兴,便想到还有一件丑事要做,那就是偷人家的柴禾,回来烧水洗澡,这样一年之内就不会患上什么皮肤病的。不知何故,到底母亲也不会因为我们偷了人家的柴禾怪罪我们。也许只是一把柴禾来应应这习俗罢了。
参加工作后,生活在小城里,很少有在老家过元宵节的时候,家乡的这些风俗不知还有否,我想新科技早冲淡了这些传统的风俗了吧。我试着把我的这些经历说给儿子的时候,就明显看出他的一脸不屑。
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元宵节在城市里自然味道更浓,花灯花炮应接不暇,汤圆散子麻花一应俱全,吹琉璃球吹糖人,打棉花糖,方显民间绝技,广场上各类杂技歌舞你方演罢他登场。踩高跷的,猜灯谜的,舞狮子的,划旱船的,这些也着实让人快活,但仔细想来,也大抵因为年龄的缘故,总比不上儿时元宵节,让我们回忆起来涌出许多感动。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如今我也渐渐融入这小城元宵的气氛之中了。元夜是看灯和会友的日子,热闹是全城的。五彩的灯市从城内一直延续到泌水湖边,逶迤而来,铺天盖地的横穿了整个小城。意兴阑珊之后,孩子们会把手中的灯放入湖中,让它们带着长辈的祝福和自己的心愿流向新的一年。此时的泌水湖便成为灯的海洋,带着小城人的愿望与希冀,顺流西漂,迎接一个新的春天!
元宵呀,多少次让人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