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随父亲辞别先祖母墓,走上飞凤山顶,极目四望,西山无语,虽未流泪,但悲痛之情,难以言宣。又想向乡间父老辞行,心更有所不忍。盖看了他们,又无法携其同行,徒曾依依之恋耳。终于不告而别。天气阴沉,益曾伤
“……随父亲辞别先祖母墓,走上飞凤山顶,极目四望,西山无语,虽未流泪,但悲痛之情,难以言宣。又想向乡间父老辞行,心更有所不忍。盖看了他们,又无法携其同行,徒曾依依之恋耳。终于不告而别。天气阴沉,益曾伤痛。大好河山,几无立锥之地!且溪口为主宗墓芦所在,今一旦抛别,其沉痛之心情,更非笔墨形容于万一……”。这是蒋经国别离故乡溪口时所记日记中的一段,不记得何时何地在何种刊物上见到过它,感慨万千,记忆深刻。也正因为这种情结的牵惹,华东之行第三站,我们来到了蒋介石故里---奉化溪口镇,探访并感受那段文字背后的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溪口位于宁波市西南二十公里,东靠武岭,南濒剡溪,北临雪窦山,水绕山环,景色秀丽,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为能够尽情游览溪口风光,我们没有参团,只买了通票,随心而走,尽兴而游。景区内基础设施很完善,旅游指示标牌简明清晰,少了到处问路的烦恼。我们刚走了几步,很多三轮车夫便围上来,询问是否需要导游服务,我们正在诧异间,车夫已经解释开了:“你们可以坐着三轮车,听我们讲解景点及典故,费用不高……”,哦,原来他们就是导游,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通过讨价还价,很快达成协议,我们坐上了三轮车,省却了身体的劳累,集中精力感受溪口风土人情。
缓缓而流的剡溪旁就是奉化溪口古镇的漫漫长街,蒋家那些不同的居所就分布在这条街上。镇上的人们似乎早已忘却了蒋家那些陈年旧事,正在欣欣然享受今日平静的生活。流了几千年的剡溪水,不紧不慢地流淌着,自鸣自唱地奔向远方,丝毫不理会几年、几十年、几百年社会的风云激荡,那种超然物外、目中无物的惬意,只有神仙才会拥有。临溪而立的街面上店铺林立,当地号称味美第一的芋头、现做现烤现卖的千层饼、盛名远逸的奉化水蜜桃……地方风味食品随处可见。我们的“导游”是一位年近50的老人,朴素而坚毅,话不多,确切的说,是废话不多,每到一个景点,寥寥几句,即可点破要害。这正合我们的意,更多的时候,是他在慢慢的蹬车,我们则默默的回味。比如,剡溪侧畔的“二龙戏珠”,预示着蒋家坐拥着风水宝地,所以蒋介石有了日后的飞黄腾达;潺潺流去的剡溪水,清澈而灵动,动则灵,灵则通,通则达,达则变,所以有了蒋介石的求通求变,思维活络而不僵硬死板……话里话外,透出了当地百姓对蒋家一代枭雄的敬畏和爱戴。能够得到父老乡亲的认可,蒋介石若泉下有知,也该满足了。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事情,对与错相对于历史长河,凡人也罢,伟人也罢,所谓的两党之争不过只是几朵浪花而已。没有一个党派肯对自己的政治对手心慈手软,蒋介石当然也不例外。无论他曾经做了什么,重要的是他失败了,失败是痛苦的,用蒋经国的话说就是“大好河山,几无立锥之地!”,因此,也就有了蒋介石站在母亲墓前,老泪纵横,长跪不起,为再不能为母亲尽孝而大哭……曾几何时,让中国近代史浓墨重彩的风云人物,最终却只能抛却祖芦、远走他乡,胜者王侯败者寇!
说到奉化溪口和蒋介石,就不能不说曾经被蒋介石软禁在雪窦寺的张学良将军。历史已经走过沧桑,走过迷茫,张将军铜像就坐落在雪窦寺脚下,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一如当年;红颜知己赵一狄塑像,静静地坐在后花园中央,默默陪伴着将军晨起宿寐……。沿雪窦寺拾级而上,便是当地有名的千丈岩,据说,当年张将军为排遣心中的愤怒和无奈,经常在千丈岩下燃放爆竹。想来,那岂止是燃放爆竹,分明是将军对报国无门、杀敌无望的呐喊与抗争;对军戈铁马、隆隆炮声的一种向往与期待!本应驰骋疆场的壮士,却被囚禁在深山古刹,内心该是何等惆怅!雪窦山的草草木木、山山水水见证了蒋氏的阴险无情,更见证了将军的愤懑绝望。草木无语,山水无言,千丈岩的飞瀑,就是铁蹄踏我山河、英雄壮志难酬的哀伤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