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话文明
作者:钩鐮刀时间:2025-04-17 09:52:11热度:0
导读:晚上看《百家讲坛》,来自台湾的曾仕强教授引用《说文解字》中“人所归为鬼”来解释中国的“鬼”字原本是不带迷信色彩的,并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古代的鬼神、祭祀文化,以及长久以来中国人对待自己祖先的深厚情感。可能
晚上看《百家讲坛》,来自台湾的曾仕强教授引用《说文解字》中“人所归为鬼”来解释中国的“鬼”字原本是不带迷信色彩的,并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古代的鬼神、祭祀文化,以及长久以来中国人对待自己祖先的深厚情感。
可能是深受这种文化影响,提及这些,我很受感动。这让我想起了春节期间回老家扫墓的情景。每年回家休假,两件事总是长久不变的挂在心头:一是多关心一下父母,一是去看看祖宗的坟茔。元宵节傍晚,按照家乡的习俗,我和父亲备好香、蜡去给仙去的祖先们上坟,每年的小年、除夕、元宵,是这些荒芜的坟地最有生气的时候。一路上,每片坟区都香烟缭绕、烛光闪闪,鞭炮声此起彼伏,小径上三五人群,扶老携幼,络绎不绝。此时不管你是在家种地、在外打工还是衣锦还乡者,在祖先面前都是恭敬和睦、长幼有序的一家人。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格外的感动于中国的祭祀文化,这大概是外国人所永远都难以理解的。他们也许会认为,这些是落后的表现,是文明的对立。他们怎能参透到这坟头的一柱香、一支蜡所迸发出的香火的含义?他们怎能感受到这种承载着远比DNA信息量更加丰富的亲情?他们怎能理解在上帝之上中国人的心里还有供着一个祖宗的牌位?这大概是中华文明经历五千的兴衰、坎坷而遇难成祥、遇压越盛的原因。
要说鬼神、祭祀里没有迷信的成份,这是不客观的,我更不是要提倡这些。但是从先人最初的创造和传承来看,其中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生的认识和情感的寄托。曾教授对“人所归为鬼”的理解我是很认同的。《礼记·祭义》也有这样的描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这也反映了古人的一种豁达的生死观,“归”、“鬼”同音,鬼即是归,就是人死了便回归了黄土,就是回家了。他们把鬼看作是人过世后的别一种存在状态,是人生的继续。不仅不像西方那样打鬼描述得很可怕,还赋予了他们丰富的情感,他们死后甚至还享受活人的“待遇”。而逝去的先人,当然就更加受到礼遇。“祭祀”这个招牌是全世界通用的,但是要说能祭祀几千年而不变,忠诚度最高的我想要属我们的祖宗了。且不说那香烟鼎盛的黄、炎帝陵,就看看那传统中国人家中的祖宗牌位,自己出自何地,是何人之后都可以看个大概。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没有像外国那样狂热的宗教信仰,但是咱们从来都不缺少忠诚,可能是中国人都比较实在,与其崇拜那些虚无缥缈的上帝、真主们,不如崇拜生我养我的祖宗。不管他们能否真的能显显灵、帮帮忙,但是咱身上流动的血是他们存在和抚育的证据啊!曾教授还认为中国的祭祀表面上是做给死人看,实际上是给活人看的。这个我也基本认同,虽然认为他有所拔高。一方面是表达对死者的敬重,一方面也是要教育后人要忠孝。当然也有炫耀的成份,但这是歪嘴和尚念经,不是经不正——不是这一文化的本来意义。
由此进而想起了中西两种文明的对立与相融性来,觉得两种文明其实是互补的。
西方的文明用物性的眼光来年世界,中国的文明用人性的眼光看世界。前者希望足够真切的反映世界的面貌,后者努力主世界及至神鬼都能和谐共生。
上苍给了人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用来看清事物的外在轮廓,一只眼睛用来寻觅人世间的脉脉温情。失去了哪一只眼睛都是不完整的。只有睁开双眼看世界,世界才是立体、丰满和多彩的不然就只能是平面、呆板和单调的。
毕竟我的眼睛不是照像机、摄影机也不是红外仪,她一头连着脑,一头连着心,需要思考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