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着对文学的特别爱好
作者:挥逊时间:2025-03-19 15:00:51热度:0
导读:因着对文学的的特别爱好,虽然眼下从事的是体力活,劳作之余却一直关注着写作的事和作家的事,对我们身边的秭归“本土作家”就更关注了。在一朋友家偶尔看到梅子的一本散文集《飞翔的姿势》,撇开那精美的装帧、版式
因着对文学的的特别爱好,虽然眼下从事的是体力活,劳作之余却一直关注着写作的事和作家的事,对我们身边的秭归“本土作家”就更关注了。在一朋友家偶尔看到梅子的一本散文集《飞翔的姿势》,撇开那精美的装帧、版式不说,单单翻看了其间几篇精美的小文,就惊喜得无法形容,如同是自己出了书一般——这就是身边的人笔耕不辍的硕果啊!回去后满城去寻找这本书,以期抽空仔细读读,最终总算在一小书店觅得,按书后面的订价一分不少地付钱,回家后一字不漏地、细细地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有些甚至于是数遍。后来在我的早餐店见到了梅子,我告诉了她这一切,她不无谦逊地对我说:那又何苦买呢?我送你一本不就行了?
但我自以为算半个读书人:这是别人苦苦耕耘的成果,付点钱是对另一个读书人劳动成果的起码尊重。
后在报上见到秭归籍作家周凌云新出版的散文集《鹰走峡江》的简介,闻迅后又是满城搜寻,后在一家正欲改作他用的书市内总算淘到——正是手头这本《鹰走峡江》,近几天晚上一直看到凌晨一时许才得以放下,尽管再睡一个来小时我就得开始新一天的劳作。也是一字不漏地细细地读这本书,呈现于作者笔下也都是家乡的、身边的人和事,一切都是那么亲切,细腻,打动人心。
《千秋骚坛》写的是家乡的几位农民诗人对诗歌近乎虔诚的膜拜与追求,却让生长于物质时代的我一样感同身受。乐平里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诞生地,是我国第一个农民诗社——“骚坛”所在地,读到下面几段话,除了让我惊奇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来自内心的震撼!
“村里的人把读书当成干农活一样,成为每天操持的功课。”
“他(谭光沛)在劳动的时候,是在想诗,锄头的一举一落、犁耙的一拐一弯、背篓的一哀一欢,都是他诗歌的阵痛。晚上他把灯挑亮,把苦难的渣滤去,从汗水里提炼诗歌,把劳动凝成的褐色的籽儿,从笔头韵味十足地吐出来……”
“这个(杜青山)农民在太阳还没有漫过房顶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他一天应做的繁琐和世俗的事情了。在太阳落尽的时候,他在山坡上咳嗽一阵子,然后走回到韵律之中。他狠狠地劳动,也狠狠地写诗。”
“他(王明德)把写诗当作了履行生命职责的一个重要内容。”
看吧,正是这些泥腿子农民,他们俨然就成了普通劳动者中间的诗人、艺术家!由于生活的原因,他们身兼两重形象,既是普通劳动者,他们靠体力劳动养家糊口,又是一个个鲜活的、不屈不挠的、特立独行的诗人、艺术家!
真得感谢这些秭归“本土作家们”,他们让我知道了在我们这些普通人生活的周围,还有如此执著的文学爱好者,还有如此用心如此细腻地描募身边生活的人,还有写诗的人——而且是泥腿子农民!
对于普通人,生活是现实的,艺术不能等于生活,更不能解决衣食问题,更不用说更高的一级的物欲奢求了,但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实在太广泛了,怎堪只限于日复一日,穷其一生地去堆砌物质呢?
说句实实在在的话,对于目前干体力活的我来讲,要是没有这么多的书支撑着我,慰藉着我,我将浑浑噩噩,萎靡一生。
前几天偶然看到,梅子在她的博文《温暖地,写下去》一文中写到了我,她说:“……这些话,不知该怎样跟他说,不知道该鼓励他写下去呢还是劝他多做生意好好休息。”
真的谢谢梅子这位先行者的关心。我呢?除了下体力养家糊口之外,我也会温暖地,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