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枕一瓣书香
作者:阅狱时间:2025-02-04 07:45:13热度:0
导读: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愈好。—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愈好。
——周作人
不知从何时起,我习惯睡前看书,从湘西小镇到省城湘江边,几年下来,乡音中渗进了湘韵,头枕书香伴涛声,少年渐有了些书卷气,于执教数年后又游学津沽南开园,如今不惑之年后已积习成癖。在夜的深处把白天的尘屑抖落,让灵魂平静、赤裸,此刻,点一炷文香,泡一杯清茗,是约会书的时辰。躺在仰置床头的靠垫上,捧着清香油墨的书品读,直到倦意升起,便灭灯枕书香入眠,直到天明,翌日神清气爽。今人难有“红袖添香夜读书”之乐及“每月见一种异书,每日见几处山水”的闲情逸致,但头枕一瓣书香,心怀几丝柔情,确是一种享受。
静谧的夜让人的心灵宁静、淡泊,是适合读书的。我读胡兰成的《今生今世(我的情感历程)》,甜腻妩媚的文采,轻灵圆润的文笔,别具韵味的遣词用字,品出了何为“才子文章”。胡兰成用凡人的实在感受人世的庄严,以平实的笔调写出家乡的原乡风情,那些散漫田家纪事宛如顺手拍下的快照,不经意间留下了只有在悦慕的聚焦下才捕捉得到的民国世风,是有别于鲁迅那以世纪末阴暗色调或乡土文学造作民粹情怀的。尤其佩服他长于直觉打量风物,往往能点出庸常事物的固有非凡之处的特殊才能:“村落人家的现实繁华”;“中国的文明便是在寻常巷陌人家,所以出得来帝王将相”;“乡村里也响亮,城市里也平稳”……诸如此类,随意散落书中各处,能把自传写得如此“清嘉”而又“婉媚”,确不负为才子散文之翘楚。
不时与好友小饮、聊谈且关心美食,然以一无权无钱无势之人却又显得奢侈,于是我便读古清生的美食散文(当然是在晚上),在文字中领略美食,纸上味道别有魅力,味蕾上的故乡,展现出作者切身的体验,浓浓的情怀就像闻到了“菜根香”。看他是如何谈吃的:“厨师做的是天下头一号文章,色香味具全的一道菜,有美术作品的感观刺激,音乐作品的绵绵余韵,清炒是一盘诗,红烧是一碗杂文,涮火锅恰如写随笔,烂炖的大锅中当然是一部长篇小说。”古清生于轻描淡写的文字里,信手拈来就能调动你的感官,齿颊生津,如喝鱼汤:“然含汤于口,亦如将黄河的月亮含于口中,满腔的柔情在味蕾之上缠绵如丝,沁心入肺,荡漾于灵魂深处。逾三碗鱼汤入肚,我已经是飘然于时间之上,这鱼汤也是醉人,我的光头上也已经是大汗淋漓。”老古的文章会把他的人生感悟和美食一起愉悦地咽下来,就像叫你单独吃盐或喝醋,你会难以下咽,而把它炒在菜里,却会觉得美味无比,例如:“关于汤菜,它是一种集体意识的体现,举凡高贵大雅与低贱流俗烩于一锅,融合的是一个混沌意味十足的汤境,在各自包容的前提下,共同打造出一锅好汤。博山烩菜的意义,自是在审味之外,也有着一种普世真理,无论多么的高贵与卑微,在汤的世界里,皆皆有其发散个体特性的机宜。所以言汤不必独尊燕窝鱼翅者,以博山之法以烩之,是为大同世界也。”他的文章却又不像某些写食家过多的从吃中上升为玄而又玄的“人生哲理”,更多地则是触及中国各地饮食的历史沉淀,所蕴含的某个地域的人文精神与居民秉性。我既看到了故乡看龙舟赛吃粽子的快乐及故乡山野自由生长野菜的清香,也跟随他笔纵南北、墨泼东西,品味了广东人的煨汤,上海菜的精致,及浙人的清鲜。是的,中国美食,南淡北咸,东甜西辣,与地域的历史、文化、物产、气候等等相关,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实际上就是一部美食史。中国饮食,有的生猛,有的精细,有的猛烧,有的慢煨,就是刚柔相济、异彩纷呈的中华文化的真实写照。
不错,我喜读闲适怡性的文章,如《闲情偶寄》、《随园食单》、《徐霞客游记》……在一个又一个夜晚,在台灯下,林语堂、梁实秋、张中行、汪曾祺、周国平、董桥……这些大家的名字因他们的文字而变立体、亲切。或许是我辈过去读多了讲“阶段”而弃“人性”的名家大作,如同谈白居易只知《长恨歌》、《琵琶行》,仿佛他天天“人民”而不近人情,成天心忧天下而断无人生趣味,可爱之处尽失,殊不知他是典型的“小资”:呼朋与醉,助席赋诗,联袂访友,小憩赏花,得便游山,顺逐流水,乃我辈千载以来真老师也。实际上知苦难生活而不知人生趣味,其心也冷,其志也卑,其量也褊,其趣也无,其情也枯,其生也苦。那么,抛开昼间人声的喧嚣、燥扰吧,头枕一瓣书香,让它如叮咚山泉,涓涓细流入我的心田;似空谷幽兰、浪漫玫瑰芬芳着我的心房……
夜凉如水,心却温暖。头枕一瓣书香,梦也是温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