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使人生充实精彩
作者:气吼时间:2025-04-18 06:55:54热度:0
导读:我在读小学时就萌生了成名成家的梦想,立志长大成为一个有用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梦想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小小年纪就手不释卷,即使走路也是拿本书边走边读。有一次班主任骑车从后面过来,在我身后不断摇铃,我懒
我在读小学时就萌生了成名成家的梦想,立志长大成为一个有用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梦想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小小年纪就手不释卷,即使走路也是拿本书边走边读。有一次班主任骑车从后面过来,在我身后不断摇铃,我懒得避让分心,干脆站着不动让车过去。老师感叹地说,这样专心读书的人将来肯定会成材。自然我的学习成绩在学校里是拔尖的。
但命运偏要作弄人。我小学毕业升初中时,学校保送我升初中,县教育局去我父亲单位政审调查,发现我父亲是地主家庭出身。我父亲出身有钱人家不假,但继母不容他,父亲15岁时就被迫出来在商行里当店员,他本人成分是店员,属于工人阶级。那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刚兴起,我们县教育局领导思想极左,局里作出了决定:家庭成分出身不好的学生一律不准升入初中。于是我这个工人家庭出身的人也不由分说成为地主狗崽子,丧失了进校念书的权利。就像禾苗刚出土就遭受暴风骤雨的摧残,我的人生道路顿时陷入迷茫绝望中。同院里的一位叔叔安慰我,说社会青年也可考大学。这句安慰话给我带来一线希望之光,燃起了自学考大学的梦想。我在家里开始刻苦自学,学习的进度远远超出升入初中的小学同学。后来学校停课闹革命,大家都不学习了,我也由按部就班学习中学课程改为博览杂书。小时候养成的自学习惯,让我受益终身,使我走上社会进入新的领域,很快就能学习掌握该领域的知识,做出成绩来。我体会到幼苗成长需要雨露阳光哺育滋养,但酷暑严霜的考验何尝不是成长过程中一种锻炼。老话说得好,百炼才能成钢:不经风雨,哪能见彩虹。
我家是一个七口人的大家庭,只有父亲一个人挣工资。既然我进不了学校读书,那就不能一味呆在家里自学,得先找活干养活自己,补贴家用。那时实行劳动计划管理,想进工厂当一名临时工也得由居委会来安排。我只能在社会上找点割草挖土坯埋死人之类的零碎活干。后来好不容易进了居委会办的建筑队当临时工,在建筑工地上干搬砖挑砂浆的活儿。建筑队是由社会上的游民组成的,其中有不少劳改释放犯。我沉沦在社会最底层挣扎,是书籍拯救了我,使我没有沾染上游民的不良习气,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劲头。在工地上,我尽心尽意地为泥匠师傅服务。工间休息时我放弃休息,学着砌砖。三个月以后,我就拿起大铲砌砖了。我对建筑入了迷,除了跟老师傅学手艺外,我还买了有关建筑方面的书来学习。见到漂亮的建筑,我总要琢磨是如何建成的。建筑队里技术权威是一个从山西五台出来的老匠人,已经七十多岁了,他看中了我,让我帮他看图纸,放线时我是他的小助手,言传身教泥匠技术,他预言我会成为一个领工大匠人。在建筑队里8个多月的劳动,我已初步掌握了泥匠的技能和建筑工程知识。正当我憧憬当泥匠的美好未来时,命运又一次无情地击破了我的梦想,我被迫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来到了农村。
农村的艰苦劳动,对于我这个从苦水里泡出来的人来说不在话下。但农村的穷困却让我绝望,队里劳动一天挣十分工,工值只有二三毛钱,社员普遍吃不饱饭。绝大多数知青在农村养活不了自己,需要家里补贴。我无法拒绝当农民的命运安排,但又不想任由命运摆布,总想干点什么。春天,我去县种子站为生产队买回一个叫欧柔的外国良种小麦品种,可到了秋天,这块良种田小麦却长得稀稀拉拉,但麦穗要比本地小麦粗大几倍,后来我多方请教才弄明白,这是麦秆蝇幼虫钻进了麦秆吃掉了幼穗胚胎造成的结果。而本地小麦茎叶上长有绒毛,麦秆蝇幼虫钻不进麦秆,避免了危害。这给了我很大启发,如果将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不就可以培育出既高产又抗麦秆蝇的品种吗?我以前读过一本《米丘林的故事》书,很是崇拜米丘林献身果树育种。我也从一本介绍邢燕子等青年模范的小册子中了解到广东洪春利兄妹培育出矮脚南特水稻新品种,为全国水稻生产做出重大贡献。我领悟到研究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是提高生产队粮食产量,改善社员生活,进而改变自身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产生了培育小麦作物新品种的梦想。我回城到种子站收集更多的新品种拿回生产队试种,向农技人员请教农艺技术,跟随老农学习务农技能,很快我就成为一个合格庄稼汉,而且成为公社里小有名气的农民技术员,受到县革委会的通报表彰。
后来我被抽调到县国营良种场,负责管理场里的试验田,利用职务的便利条件,我开始搞开了小麦、莜麦杂交育种。场领导看不惯一个农工也想搞科研,就把我赶出了试验田,去菜园干挑大粪的农活。有了梦想,就有了无畏的勇气,我利用早中晚的业余时间到田间继续搞品种杂交,我的育种研究就这样艰难起步了。
有一次我去县农业局找一位朋友,正遇县组织部从机关里抽调人员充实公社,我抓住机会,要求到公社工作,人事科长很同情我搞育种的苦衷,在他的帮助下,我又调回知青下乡所在的哈达图公社,任农业干事。公社分配我回到下乡时的大队包队蹲点,大队干部很支持我搞农业科技研究推广,让我主抓大队良种场,同时包两个小队的工作。这一下子我有了用武之地,我在良种场里每年搞十多项试验项目,引进了100多个新良种。经过几年的努力,我领导的大队良种场成了全公社科技示范样板田和良种繁育中心。还吸引来自治区、盟县的科研推广部门的科技人员来蹲点搞试验和推广,良种场先后接待了自治区、盟县十几次会议代表现场观摩。大队领导很满意我的工作,允许我在场里搞育种研究。可惜好景不长,农村推行包产到户责任制,生产大队、小队的土地分田到户了,良种场解散了,我失去了搞试验的土地。
我爱人是乡医院的大夫,但还是农村户口,儿子随母亲也是农户。生产队分地,二人能够分10亩地,我只要了4亩一块整地,便于搞试验。搞试验用地不够,我只好高价向农民承包土地。育种是一项竞争十分激烈的科研项目,需要有雄厚的科研资金,一般只有农科院校才搞。但是不管是哪个单位育出新品系,都要参加省级三年审定试验,二年生产示范,有时还有一年预备试验(后来缩短了试验周期)。新品系比对照品种增产显著才能通过鉴定,而且,在参试品系中产量位居第一,才有意义,第二名往往都淘汰了。我每年做400个左右的杂交组合,过目二三百万个小麦植株,像大海里捞针一样选择出优异麦穗。秋天试验田小麦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