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感悟
作者:餍饫时间:2025-04-18 06:51:27热度:0
导读:今年中秋刚过,我既没有泛舟赏月的闲情,也没有望月沉吟的逸致,没有经历过沧海桑田的我对“千里共婵娟”的理解也变得肤浅。但是,我还要感谢中秋节的保留,她从亘古洪荒走来,她带着凡人俗情,踏着诗词歌赋,向我们
今年中秋刚过,我既没有泛舟赏月的闲情,也没有望月沉吟的逸致,没有经历过沧海桑田的我对“千里共婵娟”的理解也变得肤浅。但是,我还要感谢中秋节的保留,她从亘古洪荒走来,她带着凡人俗情,踏着诗词歌赋,向我们翩跹而来。想到这些就让我觉得中秋的浪漫。
拨开历史的迷雾,现在的中秋是什么滋味呢?是五花八门的月饼口味?是形形色色的商业活动趣味?还是若近又远的人情味?在这古老传统的影响下,我国一直有这样的习俗:每到中秋,家家户户都吃团圆饭,让许多亲朋好友在于今日又聚集在了一起,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这让许多在外地的人们又回到了温暖的家,享受到了家的温馨。自古至今,有多少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年在外。这使得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人们的“悲欢离合”。这又让多少人痛心!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这都是千古绝唱!许多游子不都是用月来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感情、对亲人的关怀与思念吗!我国各地至今遗留着许多“拜月坛”。苏东坡有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至于“望月楼”的古迹。北京有“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现在不也是有大多数人围坐在桌前“吃饼赏月”吗!
现代人用自己的方式过中秋,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一家人住在一起,其实也是“聚少离多”,大人一早就出去工作,而小孩子一早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晚上回到家,由于大家都忙了一天,累了一天,也就早早睡了。所以一家人聊聊天,说说话的机会真的不多。我们为何不借着这样花好月圆的中秋佳节之际,好好的与家人说说心里话,大家聚在一起吃吃传统月饼,聊聊现在的事,沟通彼此之间的情感,这未免也不失为一件浪漫的事。
现在中秋节已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说明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是现在的中秋已经不是以前那样的了。在的中秋节已经变成了物质文化了,看看如今包装的富丽堂皇的月饼,每每暑假还没过完,各大小商家就瞄准了这个节日市场,打出各式各样的招牌吸引民众眼球。于是,花色繁多而又换汤不换药的月饼也就粉墨登场了,刺激着你的味蕾,更刺激着你的视觉神经,刺激着你的消费欲。
当然中秋还伴随着许多古老的传说,像什么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等,这些另人感觉美好的传说也每每不能使人忘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更多传说,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
中秋节还有许许多多古老的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还有玩花灯,舞火龙等等至今盛行的习俗。
中秋节,寂寞的人有着并不寂寞的情感,时有波澜,时而荡起小小涟漪,这样的生活人才会想要去细细品味,这样的生活才会有滋有味。“天上月儿圆,地上人相聚。”今年的中秋节,正逢国庆60华诞之际,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让我们一起来普及有关中秋节和月饼的文化知识,继承和发扬中秋赏月的优良传统。“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同是炎黄子孙,即使相隔千万里,甚至远到天涯海角,但我们的心灵是相通的。中秋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我们虽不能对月吟诗,也能共赏中秋之月,过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节日。人与人之间朴实的感情,是呼之即来、挥之不去的,能保有一份纯真而珍贵的情谊,是我们所有人的幸福,能和街坊邻居分享全家人的欢乐,更是一家的福份,为此,我们更应该感恩和珍惜,感恩我们的邻居多年来的守望相助,珍惜这宝贵且浓郁的人情味,更让我感到一种幸福。幸福感源于对生活的挚爱,源于对生命意义的体味。临行前,父母的一句叮咛,朋友的一份祝福,孩子的一个拥抱;失意中,别人关爱的眼神和抚慰的细语;困境中,别人伸出的援助之手,正是这些来自心灵的真情,让人备觉人生的温馨。这些看起来很琐碎,但不经意间流动的就是情感,就是幸福。我觉得,幸福感的产生也源于人情味,关心,体贴。
人情味是什么?人情味是爱心。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美国的查普曼说过一句话:“爱是自然界的第二个太阳。”太阳能够温暖天地万物,使万物变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当爱心充斥着我们的心灵,当人情味充斥着我们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将变得更融洽更和蔼更温暖,世界将变得更美好更明亮更宽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