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书外话“人生”
作者:水精床时间:2025-04-15 05:32:19热度:0
导读:高加林是个农民的儿子,高中毕业的他寻觅着一条与父辈不同的路,苦苦地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人生》的字里行间满是他成长的足迹,时而踌躇,时而蹒跚,时而有力,时而轻浮……他对故土的复杂感情,他的痛苦与煎熬
高加林是个农民的儿子,高中毕业的他寻觅着一条与父辈不同的路,苦苦地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人生》的字里行间满是他成长的足迹,时而踌躇,时而蹒跚,时而有力,时而轻浮……他对故土的复杂感情,他的痛苦与煎熬,他对巧珍和亚萍的爱情以及种种心理和行为,无不折射着他的价值观念和人性的特点。《人生》臻于“人学”,尤其对当今的和以后的高加林们更具深刻的现实意义。在故土与城市之间,在爱情和理想面前,什么是卑俗,什么是高贵?什么要勇于坚守,什么要敢于抛弃?辗转一心。
梦想成真,真复幻灭,此情何堪?一塌糊涂,百般苦楚,人生何求?
温暖的笔触,感性的情怀,过来者的伤逝和怀念,兄长般的关爱和告诫都氤氲在路遥的《人生》中。高加林无疑是《人生》的主角,他顶着大雨前的闷雷奔跑着出场,又以手抓黄土扑倒在地的身躯定格在我们的眼前,留下的是他来去之间不平的足迹。
高加林是一个在农村和城市的边缘冲撞着,奋斗着的矛盾体。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他相当有才华和能力。他深知父辈耕作的这片土地是最能接纳他,最不会抛弃他的地方,但是他却有一个脱离这片土地的梦想。故土是最值得高加林们依恋的地方,然而当他们结束了学生生涯,以一个“文化人”的高度来回首乡村的时候,农村的贫困暗淡与城市的富裕光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巨大的反差。所以高加林们一心想要离去。
作者在高加林失去教师的位置时一针见血地写到:“农民啊,他们那全部伟大的艰辛他都一清二楚!他虽然从来都没有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准备!”是啊,不必隐瞒,这就是高加林的感情基调,也是很多农村孩子的感情基调。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的情节的发展就是构建在深深浸透在高加林骨子里的这种感情之上的。这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的社会,现下的农村也是如此。
农民的那种伟大的艰辛。他们平凡普通,默默无闻,最出色的品质就是坚忍,最本能的品质就是坚守。他们无可傍倚,只能靠自己的力气来过活,委曲求全;他们不愿求人,只仰仗土地的生产来自足,安土重迁。就如同高加林的父亲高玉德那样,老实巴交,一辈子土里刨食,受到委屈也往肚子里咽。
“收获——/镰刀割下个/希望的金果,/农人脸上,/有了笑,/笑,/也只是昙花一朵。”
也许是高加林们对于这些太了解,所以他们骨子里生出逃离的反叛。真是因为这话深刻的铭记,使得高加林为了“飞”得更高更远,不惜割舍了巧珍。
而当德顺老汉和高玉德来劝他回心转意的时候,他有勇气说:“……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愿再像你们一样,就在咱高家村的土里刨挖一生……”高加林就这样勇敢地庸俗着。
从道德上讲,每个农村人都有责任振兴自己的家乡。然而,从本能上讲,如果有机会有能力逃出这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个汗珠摔八瓣的单调和劳累,谁会轻易放弃呢?
芦焚曾感言:“我是乡下来的人,说来可怜,除却一点泥土气息,带到身边的真可谓空空如也。”
我无法对高加林的种种行为漠然视之,也无法对高加林的情感挣扎泰然处之。在农村生活的人们,要想活出人样儿来,就两个字“勤俭”。勤俭持家的苦累岂是轻易能够坚持的?在农村有这样的读书观:要么不读书,要么读好书。也许,城里的人会奇怪,但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早早的弃书不读,持家务农,既可以节省开支,又可以增加劳力,提高收入。而读好书的孩子就要考上大学,找到一份安定的工作,从此告别黄土时代,自己享福,家人也跟着光彩。而最可悲的就是做一个不高不低的高中毕业的“半吊子”。因为很多事实证明,一个高中毕业生,从小没有务农的体验,各种农活都干不顺,不能吃苦,到最后连一个踏实的农民也当不成。农村人就这样卑微地悲哀着。
40岁的城里男人是成熟魅力的,40岁的城里女人是风韵犹存的,40岁的农村的男女呢?
陈丹晨在《〈人生〉得失六人谈》中说:“我认为高加林的形象是比较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他的‘飞’有合理因素,也有个人的东西,有些‘于连式’。”
对于狂热的想脱离农村的高加林来说,“有些‘于连式’”不过是情理之中的罢了。在他“飞”的过程中,最“于连式”的恐怕就是割舍了金子般的巧珍。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又何尝能救赎自己?
高加林与巧珍的爱情形成在他的人生低谷之中。巧珍可以说是“乘虚而入”。因为高加林“连一点精神准备也没有。他没有谈过恋爱,更没有想到过要爱巧珍。他感到恐慌,又感到新奇……”但是,巧珍本身所具有的美丽、善良和善解人意,使高加林从心里爱上了他,但他并没有清醒的觉察到之一点。“我未成名卿未嫁,卿须怜我我怜卿”式的爱情是很容易让人在成名之后的迷乱中轻易抛弃的,即使这种爱情是纯真的。
高加林成为县城里的明星之后,他抛弃了巧珍,沉湎在黄亚萍刺激新潮的爱情的喧闹里,这恰恰说明了这个曾“忍不住狂热地张开双臂,面对灯火闪闪的县城,嘴里喃喃地说:‘我再也不离开你了’”的青年的不成熟。
其实,高加林的“城里梦”,高加林的爱情,高加林忐忑不安地接受县委通讯干事等等行为和心里无不是人性的使然。
高加林拥有农家孩子的善良和勤劳,又有“犟脾气”,又有任何人都有的私心和虚荣。路遥曾说:“像高加林这样二十来岁的青年人,生活经验不足,刚踏上生活的道路,不成熟是不可避免的……我希望这样的人物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最终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青年,目前出现在作品中的这个任务,还没有成熟到这一步。”正因如此,高加林那些脱离正确的人生轨迹的行为只能让我痛心和惋惜,却无法使我愤怒和憎恨。等他几乎失去了一切,才醒悟到自己爱的是巧珍的时候,他的痛苦也博得了我的同情。
路遥曾设问:“是谁让高加林们经历了那么多折磨或自我折磨,走过了一个圆圈后不得不又回到了起点?”
是啊,“此何人哉?”
是生活的欺骗,是历史的原因,是自我的迷失。
路遥让高加林最后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恰恰说明了农村的传统道义、美德和牺牲精神战胜了年轻的痴狂和无原则。高加林在以后可能固守弄讯,也可能来到城市,但都必将是散发着成熟魅力的高加林。
《人生》就像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