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消失的乡村
作者:纵队时间:2025-04-18 09:24:28热度:0
导读:夏日的午后,太阳的火轮正在慢慢向西滚落,温度也明显地比正午低了许多。按照惯例,吃完晚饭,人们是要到田野里走走,让风刮走一天的疲劳。可如今外出散步的人们越来越犯难,到哪里去散步呢,城区周围,耕田空地越来
夏日的午后,太阳的火轮正在慢慢向西滚落,温度也明显地比正午低了许多。按照惯例,吃完晚饭,人们是要到田野里走走,让风刮走一天的疲劳。可如今外出散步的人们越来越犯难,到哪里去散步呢,城区周围,耕田空地越来越少,隔三差五,一座新楼房就会猛不丁冒出来,往日绿色的田野,如今变成一片白花花的楼房。就连我一向认为的县城东河那片肥沃的、保证供给城区蔬菜的菜地,也开始出现了一方块一方块的房根子,要不了多久,那里就会耸立起几座三五层高的新楼。这一座一座新楼的崛起,就意味着一片一片乡村田园风光的消失。
乡村,一个母亲般温馨温暖的名字,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名字,一个让人回忆,让人眷恋的名字,她是多少人的精神栖息地,她是多少人的精神大后方。想一想那小桥流水,那坐在河边洗衣垂钓的村童;想一想那自然坐落在村子正南正北的瓦房院落,村庄上空绿荫如盖,撒下的日光月花婆婆娑娑;想一想那鸡叫狗吠,百鸟齐鸣的早晨和傍晚,村庄被绿油油的田野围拢,荷锄的农夫,择菜的农妇,割草的孩子,他们被一条袅袅炊烟领着踏畛而归;想一想那四季分明的气候变换,风、雨、雪、霜、冰、霰、雷、电,这些可触可摸可感可闻的自然天物,觉得人距离大自然是那么近,生命与万物浑然于一体。
然而,这些美丽的景色正在变成人们的回忆,那一张张朴素的乡村黑白照,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上,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退色、变黄。从我所走过的地方,从外地朋友的博客里,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一个被认定的事实是,当下中国的城市化建设的步伐,正在把广大的乡村一步一步地踏碎,城镇建设一扩再扩,水泥钢筋在人们的欲望里无休止地延伸。一个大城市就凝结成一个大水泥板块,一个小城市凝结成一个小水泥板块,大大小小的水泥板块把乡村逼得一退万里,逼到了山沟沟的农家乐里。这种结果使人不得不产生疑虑,这个社会追求的小康生活,难道就是一味追求水泥钢筋建造的高楼大厦吗?难道就是要以水泥楼房去取代千百年来祖辈们居住过的乡村瓦屋吗?难道就是要以牺牲耕地,来换取那一座座越盖越高、越盖越大、越盖越空的豪华民宅吗?
也许是我认识问题有偏差,也许是我意识深处还有些老土,跟不上时代。但我决不是希望广大的乡村永远停留在过去那种凋敝破败的残垣断壁的深处,或者永远保持着几间瓦房的窄小、黑暗、潮湿和拥挤。我只是觉得我们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居住条件不能走极端,把自己赖以生存的极其有限土地都盖成楼房。我也决不是为了那些有小资情调的,不关乎民众痛痒的先生小姐们的游玩着想。我只是感觉我们的土地浪费实在太严重了,为了争占宅基地,有权的、有钱的、有门子的相互勾结,三四口之家盖两三处住房的不为稀罕。城镇周围的土地,政府低价收进,房产商高价抛售楼盘,土地流失了,极少数人却富裕了,土地成为了一些人的黑色交易,承载着农民的忧和痛。眼下讲发展,讲和谐,我以为乡村最大的和谐就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就是居住环境的和谐,就是现有的生活基础和未来发展目标的和谐。那些不顾自己子孙后代的利益,只顾自己今生,不顾子孙来世的做法是可笑可悲的。
常常从电视里能够看到欧美国家的乡村风光,这些发达国家有广袤的绿地和森里,在那绿意葱茏的田园里,依稀散布着只有两层高的小楼民宅和教堂,几乎看不见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成片成片的水泥建筑。据说他们选用的建筑材料都和环保有关。他们的国家是现代的,可他们的乡村是古老的,难怪在他们的土地上能诞生萨克斯《回家》,能诞生像呼吸新鲜空气一样的动听悦耳的乡村音乐。
我们的乡村在消失,她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消失。她从砖的脚印里在消失,她从挂着夕阳的树梢中在消失,她从明亮如镜的池塘里在消失,她从古老的土地上在消失,她的消失,意味着人们对乡土情节的传统生活的失忆,意味着一代人的精神生活又要面对着一次裂变。“一看见钢筋水泥\心里就发蒙\一嗅到泥土的气味\五神就清醒\我常常怀疑\是不是我的血液里\暗藏着土地的荷尔蒙”。在此,我只能以自己的一首小诗,表白我对渐渐消失的乡村的依恋、惶惑和无奈。
2008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