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山河写春秋
作者:七言律诗时间:2025-03-28 22:23:39热度:0
导读:1989年10月20日上午10点。几辆大小不一的轿车和面包车驶进了邵东县崇山铺乡山河村。村子里像往常一样的平静,没有喧哗热闹的迎接场面,也没有花花绿绿的人为的粉饰和装扮,只有山村农民的憨厚和诚实。当省
1989年10月20日上午10点。
几辆大小不一的轿车和面包车驶进了邵东县崇山铺乡山河村。村子里像往常一样的平静,没有喧哗热闹的迎接场面,也没有花花绿绿的人为的粉饰和装扮,只有山村农民的憨厚和诚实。当省委书记熊清泉一行所乘的汽车“嗄”地一声在村部的坪里停下来时,村支部书记尹志秋和他的同伴才匆匆忙忙从办公室里赶出来,腼腆地把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让进了会议室。
这是第五起省里的领导来这荒僻的山村里视察。
说它荒僻,一点儿不假。它是邵东县一个边远的山村。号称山河,其实只有山,没有河。过去不通电、不通水、不通公路,贫穷得连外村人不敢往山河走。现在,它相对于车水马龙的交通要塞与繁华的都市,仍然显得荒僻。但是,这里已有了电影院、图书室、广播室、篮球场、管乐队,解决了“三难”,办起了加工厂、煤矿、料石厂、运输队、电珠厂等8个企业,186人当上了工人。村集体有固定资产135万元,有定期存款14万元,有流动资金36万元,有存粮10万公斤;1988年,人平纯收入1096元,小学生入学、幼儿入托免费,村民吃盐、烧煤、碾米、照明用电,看电影不要钱,生病住院有公费医疗制度。全村三百六十一户没有外出赚大钱发大财的,携手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为建设山河争作贡献。
视察完了,熊清泉笑吟吟地赞扬尹志秋是“领导群众搞社会主义的过硬书记。”
省委书记的赞扬,尹志秋字字听入了耳,但他依然是那样的平静和严肃。他并非木然之物,激动不起来。一个人的幸福,莫过于自己的工作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肯定,得到社会的承认。但是,他知道现在的山河离人们心中的山河还远着哩,他的工作离他的目标还远着哩!
一
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忧虑,也最令人悲恸的岁月。那场持续了10年之久的“史无前例”的大革命正在持续。斗争愈来愈白热化,而人们心中的擎天柱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与世长辞。中国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同样,一场严峻的考验摆在我们的主人公尹志秋的面前!
9月,大队老支书被公社调去当农机站长,正在公社集训的山河大队的党员们一致选举尹志秋为大队书记。太突然了,尹志秋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他是全大队党员中年纪最轻、资历最浅的一个,压根儿也没想到大伙会选自己,这也完全出乎老支书的意料。打移交时,他把党支部的大印悄悄交给了另一位副书记。
自幼倔强的尹志秋眼眶里盈满了泪水。
尹志秋出生在解放前两年,原名叫尹芝秋。父亲的意思十分明了,他希望自己儿子未来的财富象秋天的芝麻一样数不清。在贫穷的社会里,贫穷的百姓往往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默默的祝福里。
尹芝秋的命运不那么好,小学毕业那年,中国大地上那场至今令人寒栗的饥馑,打碎了他童稚的梦,也教会了他面向现实。既然父亲不能供自己继续求学,那就参加队里的劳动,自食其力吧!
在部队的哥哥很关心他的成长,常常给他来信,鼓励他安心农村,还寄回些引人上进的政治书籍。他津津有味地啃起了哥哥寄回的书籍,慢慢地啃出了一个道理:在农村里劳动不光是糊口,同样是建设社会主义。思想上迸发出的火花,照亮了了前进的脚步。在用实际行动向建国15周年献礼的日子里,他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翌年,他被推选为生产队里的会计。年青人公正无私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精明强干的能力,在一笔笔的帐上清清楚楚地显露出来。社员们不仅账目上的事找他,队里其他的事也找他,他成了生产队里不挂衔的队长,光荣地出席了县里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嗬,山外面的世界真大,山外面真的还有山!第一次从偏僻山冲里跑出来的尹芝秋,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的。听了一个个代表的发言,他的心翻腾了:我能象他们那样吗?我也要象他们一样为党为人民多做些事!从哪里做起呢?夜深人静,同房间的代表已呼呼地入睡,他还在床上辗转反侧,苦苦地思索着。他突然想起团中央是管我们青年的呀!对,向团中央写信求教。不久,他得到团中央寄来的一套挂图,全是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的模范事迹。他把这套挂图小心翼翼地贴在堂屋的正面墙上,经常看一看,想一想。
1970年冬,他在芷江修铁路,当文书,领导还准备将他招为干部。一天,一封电报飞到他的手上:“母亲去世,速回。”平时很孝顺父母的尹芝秋,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星夜兼程赶到家。迈进门槛,他呆住了,母亲正忙着她的活儿。见他那副呆呆的样子,母亲笑着说:“是他们哄你回来当队长。”原来,队长占去生产队的半口塘,筑自己的安乐窝,还不让社员出工,专围着他的屋子转,再让这样的人搞下去,生产队没指望了。谁来当这个队长呢?大家议来议去,议到了尹芝秋,议出了这个不得已的法子。
尹芝秋没有即刻接受生产队长的桂冠:“要我当,可以,但是要选。”结果,30个人投票,27票赞成。没投赞成票的只有他,妻子和嫂嫂。
生产队的担子,落到了尹芝秋的身上。他没有再返回铁路上去,招干的希望在电波中消逝了。他没有懊悔,没有遗憾,他的胸间充满社员群众的希冀,他要把它变成现实。他领着队上几十口人,毫无声息地干了一个冬天,开了4亩田,修了一口塘。第二年,队里增产粮食6000公斤,社员人平收入增加60多元,人们都说他们有眼光,选了个好队长。
不久,尹芝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又不久,他当选为大队副书记。当时,一股凿石开田之风席卷整个邵东农村,到处是叮当叮当的凿石声,几乎每一个山头都可见到用料石垒起的梯田。他仔细掂量了队里的情况,现有的田还缺水,再到山上去垒田,无异于将禾苗栽在石板上。他没有照葫芦画瓢,而是致力于改善生产条件,将10多亩陡坡上的土改成了梯土,减少水土流失;新修了一条渠道,增加了有效灌溉面积;开了10多亩土,扩种了黄花。这些,虽够不上辉煌的业绩,社员们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尹芝秋没有想到自己会当选为大队书记,同样,也没有想过世俗的眼光会怎样地看自己。他一心只想要做一个象样的人,干一番令人佩服的事业。他将自己的名字“芝秋”改为“志秋”,立志改变山河的面貌。
回到家里,尹志秋对妻子冬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