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之缘
作者:蛾鬟时间:2025-02-11 21:32:14热度:0
导读:我不信佛,但我确信我有佛缘。一、第一次走进寺庙佛堂是八十年代初。那年的高考已经离我远去,每当回忆起高考后的那段日子,那种不知路在何方的压抑心情总是让我记忆犹新。也许我是一个悲观的人,也许我是一个思想压
我不信佛,但我确信我有佛缘。
一、
第一次走进寺庙佛堂是八十年代初。
那年的高考已经离我远去,每当回忆起高考后的那段日子,那种不知路在何方的压抑心情总是让我记忆犹新。也许我是一个悲观的人,也许我是一个思想压力很大的人,虽然我现在已经变得很乐观了,但每年的高考过后,当年那种郁闷心情还是会袭上我的心头。
那个秋季对我来说是多么地漫长,多么地难以熬过。那段时日,我简直是心灰意冷了,意志消沉到了极点,甚至有出家做和尚的想法。每天吃过早饭,父母都上班走了以后,空旷的家里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每天待在家里,不想说话,不想看书,不想面对任何人,从早到晚总是看着蓝天发呆或躺在床上想心事。终于有一天,在家里感觉实在无聊的我打定了主意要去求佛。于是,当父母走出家门以后,我也悄悄的离开了家,向着距离家不远也不是很近的那座寺庙走去。
八十年代初期,烧香拜佛还没被社会所认可,还没被众多的人所接受。因此,寺庙还没有今天这样兴旺,甚至一些没有生命的寺庙还没能起死回生。坐落在山谷中的寺庙,周围是一片绿中泛黄的麦田,庙前站立着一排松树,给破落的寺庙增添了几份肃穆的气氛。寺庙的后面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山林,山谷之中,没有钟磬之声,也听不到诵经的声音,唯有叮咚的流水声、清翠的鸟鸣儿声和秋风吹过树林的沙沙声在山谷间回荡着。
走过山谷溪流上的小木桥,沿着山脚下小溪旁的山路,我一路心不在焉的来到了那座破落不堪的寺庙。斑驳而粗糙的墙面展示着历史的沧桑,破碎的门窗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走进荒芜的寺院,顿时有一种凄凉的感觉。站在这里,与站在荒山上或荒野中有着皆然不同的心情。寺庙内空无一人,寂静的伫立在佛堂之上的佛像仍在慈眉善目的微笑着,然而,处于这种荒凉的环境中却失去了昔日的威严。大殿里架设着一口大钟,随手摸了一下,却触摸到不知积累了多少年的凡世尘埃。轻轻敲击一下,钟声浑厚而深沉,能越过几道山梁,传过几座村屯,震荡许多沉睡人的心。而眼下,又有什么能惊醒处在迷茫中的我呢?
带着满心的疑惑,走出了让我心酸的庙堂。绕过寺院的围墙,穿过麦田地,爬过山林,来到了山顶上的开阔地。坐在光秃秃的山端,居高临下的俯视山谷间的寺庙,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里,眼前浮现出寺院殿堂错落有致,香客不断、香火旺盛的繁荣景象,时而又显现出晨钟暮鼓、诵经拜佛的佛事场面。然而,目光定格在绿树遮映的破旧不堪的寺庙时,心里很为那些被捣毁的院墙和门窗而惋惜,也为今日寺庙的沉默感到无奈。
拜佛求佛的计划落了空,我遗憾的踏上了归程,带着更加凝重的心情和更加深刻的伤感,却又似乎从中找到了寻找多日的答案。
事情的发生本来不存在为什么,也没有应该不应该,就像这寺庙的沉沦。世人关注的不是已经发生了什么,而是在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的时候,你所持的态度,你所做的选择。如同这座数百年的寺庙,在被疏远和遗忘之后所保持的这份沉默不语的等待,所保持的这种宠辱不惊的心态,就足以让世人敬佩,这也许就是这座寺庙依然存在于此的原因吧。面对世间的冷暖亲疏,佛可以坦然地面对这些无奈之举,我又何必要为名利而迷失方向和丧失生活的勇气呢?
人在奋斗中失败了,就会或多或少的失去些什么;但当人沉迷于失败而不能自拔时,只会失去更多的东西。
走在山间的小路上,享受着悦耳的鸟儿鸣声,感受着夏虫的歌唱,心情开阔了许多。突然发现倔强的我在来时的路上又失去了很多,自己也从中得到了一些感悟。
二、
第二次感到自己有佛缘是五年前去山西,一天之中竟然两次遭遇佛缘。
那次去乔家大院观光,我们一行十几人行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迎面走来了几名和尚,因为穿戴的不同,出家人与俗人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我发现走在前面的一位年龄稍大一些的和尚的目光始终在注视着我。当我们就要擦身而过的时候,这位老僧却拉住了我的手,口打佛语“阿迷陀佛,这位施主,哀家注意到你是一位有佛缘的人,哀家帮你指点一下。”我一时没有思想准备,也不知道这个和尚是真是假,正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同行中有人扯着我说:“出门在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快走。”我忙向老和尚说:“对不起,谢谢您,有机会我们再叙佛缘吧。”于是,我匆忙转身而走。这一走不知道是躲过了一次被骗的机会,还是错过了一次佛缘。
从乔家大院出来,我们去了平遥。
在平遥古城内,我们观民居、看票号,不知不觉就走进了一座不是很大的寺庙。这里的香客很稀少,游人也不是很多,佛堂中只有两名身穿袈裟的和尚。
我们走进寺庙的时候,一名和尚迎了过来。“这位施主,看你相貌端装,慈眉善目,必是有佛缘之人。”一位看上去五十多岁的和尚双手合十向我们走过来。因为我们10余人一同走进寺庙,和尚说话时是面对着众人,也不知道他是对谁而言,直到他走到我的近前,才明白是对我而来。如果在大街上遇见云游的和尚或道士,不管他说什么,也不管目的是什么,我都不去理会。可眼下是在一座寺庙里,作为游客也好,作为闲人也好,总之自己是以客人的身份走进寺庙的,而庙里的和尚是理所当然的就是主人,主人这么热情,我们是绝不能无理的。于是很礼貌地说:“谢谢您的吉言,尽管我有佛缘,但我暂时还不想出家做和尚。”和尚说:“我观先生是与佛有缘之人,定能活过九十五岁以上,今天送你开光护身符一份,祝你大吉大利,一生平安!”说罢拿出一枚金光四射的名片一样的东西递给我。
我稀里糊涂接过来看了看,护身符上是一尊菩萨端坐正中,上写“开光护身符,一生保平安”和一些佛语小字。
“谢谢,谢谢您的吉言和佛祖的保佑!”然后我把护身符递了回去。
“先生,既是与佛有缘之人,佛家讲求圆满,这护身符既然出手是不能收回的,只求施主给小庙添些香火钱。”出门在外,本不想引来罗乱,也不想与人纠缠,便扔下护身符,转身逃离了是非之地。
一行人走出寺庙后,我玩笑地对同行者说:“看来,我真是有佛缘之人了,寺庙也许真就是我后半生的栖身之地了,等我真的出家当了和尚,你们一定要来给我添点香火钱啊。”
此时,不知谁发现同行中少了一人,返身回去,发现其正端坐在庙中,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