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沉默
作者:概日凌云时间:2025-02-04 08:36:19热度:0
导读:国家法定的“十一”长假还没结束,而我已陷入深深的疲惫之中,古时过年过节是一种休养,而现代人却把过年过节当作行贿受贿的最佳时机,今年最让大家兴奋的国庆阅兵提前一个月就吊足了群众的胃口,一直到现在,无论电
国家法定的“十一”长假还没结束,而我已陷入深深的疲惫之中,古时过年过节是一种休养,而现代人却把过年过节当作行贿受贿的最佳时机,今年最让大家兴奋的国庆阅兵提前一个月就吊足了群众的胃口,一直到现在,无论电视报纸,各种媒介仍饶有兴致地狂轰乱吹,好像经济危机、股市涨跌、H1N1的流行统统都商量好似的逃遁无影无踪了。说实话,对于乱哄哄的国庆假期我一直盼着它的到来,最起码可以享受国家法定的休息时间,但同时我又极其讨厌它,我天生是喜欢静、喜欢简单生活的人,每当面对重大节日的到来,都有晕头转向的感觉,受不了蠢蠢欲动的借节日之名上窜下跳的小丑的喧嚣;也受不了人云亦云在节日前后蜂拥而出的市民的嘈杂,不管是上下班的路上,还是散步的途中,面对节日前后突然拥挤不堪的人流和车辆,除了叹息,你只有躲在宅里,当一个节日的宅女。
当满大街开始张贴“60”的宣传画时,我就知道今年这个国庆节不同凡响,果然,先是史上最长的国庆长假,其次狂轰乱炸般的阅兵,我也在全民皆高兴的状态下度过了长假,当然,最大的区别是,人家是8天假期,掐头去尾我只休了半天,这种疲倦的生活直接导致感冒,并且缠绵了一周仍不见好。但是每年的节日,当领导以各种名义甚至没有名义要你上班时,你的自由、放松和休闲就被强行剥夺了。今天部门下班后学习,领导就直接说,国庆全国人民都高兴,但是高兴完了有人该吃不上饭还是吃不上饭,我们今天能拿那么多钱要学会感恩!从以前看到同事在领导面前山呼“万寿无疆”浑身起小米起,一直到现在,再肉麻的话我也会坦然,如果说人人都有需求的话,这也是一种顺应时势的作为吧!你嗤之以鼻的话,只说明你的无能。
只是,对于任何节日,我不再有任何期翼。同事说,有权势的人最喜欢过节,可以在家里坐收渔利,有求于人的最讨厌过节,本来挣得就少,却要拿出血汗钱到处上贡,哪个庙里没打点好,就有穿小鞋或被炒鱿鱼的危机。这就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那些道貌岸然满嘴仁义道德的人恰是道德沦丧的衣冠禽兽,众人面前嘴上大道理一套一套,背后却吃喝嫖赌无所不能,除了有几个臭钱一点可取之处也没有,就是这样的人反而能得到领导的重任。我一直看不上学术明星易中天,但他“领导都是弱智”这句话却颇能熨合大众的口味。
国庆大节,全民愚乐,到处歌功颂德、歌舞升平,我也在疲劳战中败下阵来,今天全国人民都上班了,大家终于走上了日常生活的路子,该干嘛的干嘛,我也终于有了上网的闲情逸致。不喜欢过节的原因还在于此,乱七八糟的生活秩序打破了常规,在社会大环境的挟囊中你只能从善如流。今晚在天涯发现一篇颇入人心的文章,它说“人的需求分两大层次:一是物质上需求,一是精神上的需求。物质需求当然是首要的,但它只是最基本的需求。无论物质多么丰富,它都无法代替精神,因为精神需求是更高层次的需要。人的精神需求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精神的自由、人格的独立、身心的愉悦……等等。物质上的需求极端重要,因为它是人生存的前提。但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对精神方面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强烈。健康、文明的社会,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同时也应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
每一个社会人在获取一定的物质财富后都应有精神需求,除非他是守财奴或赚钱狂。挣钱的目的是更好的生活,好的生活在每一个人眼里各不相同,有人追求别墅、美女、跑车;有人喜欢度假、旅行、健身。“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自忧”更有的人哪怕清贫如洗,仍快乐逍遥。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刚刚升上官就六亲不认,老的不赡养,放任农村自生自灭;少的甩给一些钱不管不问。
余杰说:“我们这个社会对一项职业和一个人的评价已经简化为对他拥有的权力大小和金钱多少的评价。”这种病态的社会造就了病态十足的人,他们把对权力和金钱的追逐看作人生唯一的目标,到了几近疯狂的地步。那些官宦之家的子弟,出生嘴里就含着金钥匙,为富不仁;有些贫寒子弟为了攀上龙门,不惜抛弃怀孕的女友,娶一个既老且丑的官员之女。还有那些一夜暴富之流,自以为有两个臭钱就能摆平一切,哪怕醉酒撞死人,张口便是:我有的是钱,要赔多少赔多少!即便是身价上亿者,一投足、一举手仍粗俗不堪。
《红楼梦》里的焦大被王熙凤捆起来痛打一顿,嘴里塞满马粪,第二天照样若无其事该干嘛干嘛,较这种坚强而麻木的人相比,更有一类人被一个芝麻大点的小官狗屎喷头臭骂一顿后,堂堂五尺大男人立刻眼泪一把,鼻子一把痛哭流涕,自此便成为无脊椎动物,不仅软弱而麻木,更成为领导驯服的一条哈巴狗,见了当官的只会点头哈腰,见了无权无势的逮谁咬谁。这个年代要想体面的做人就先要学会做狗,年过半百的同事面对那些麻木不仁之流,无奈地告诉我:我早已把尊严和纯洁抛在脑后了。若不想同流合污,只有自寻烦恼。我想告诉她,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人要是不要脸了,活着还叫人吗?
我想起了嵇康之死,“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嵇康,深恶痛绝那些乌烟瘴气、尔谀我诈的官场仕途。他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默默无闻而自由自在的打铁匠,也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他如痴如醉地追求着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摆脱约束,释放人性,回归自然,享受悠闲。所以,当他的朋友山涛向朝廷推荐他做官时,他毅然决然地与山涛绝交,并写了文化史上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心志。
深得皇帝宠幸的新贵钟会久闻嵇康的大名,前去拜会嵇康,嵇康正在院子里打铁旁若无人,不交一言。钟会等了许久,自知没趣,只好起身走人。嵇康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嵇康本就是疾恶如仇的高人,根本不把权贵放在眼里,所以,敢做敢为,不给当权者一点面子。而钟会脸皮不厚怎么能在朝庭中混得一官半职?这种面上不动声色、心中恨得咬牙切齿的小人,逮了个机会向晋武帝进谗言。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嵇康被杀时年仅三十九岁。
最近读余杰的《沉默的告白》,这位北大的才子,当他的同学忙于出国挣钱时,他却能一直甘于寂寞在文字中耕耘,并且把“说真话”当作自己坚持的理想,
如他所说:“文字其实就是某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