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被天下读书人奉为成就人生的境界。于是,在我的记忆中沉淀了一个“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的“理学”圣地——白鹿洞书院。我对这座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的“圣城”,在众多的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被天下读书人奉为成就人生的境界。于是,在我的记忆中沉淀了一个“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的“理学”圣地——白鹿洞书院。我对这座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的“圣城”,在众多的追寻中,又多了一个朝思暮想的地方,又多了一份憧憬和神往。
仲秋时节,我有幸在匡庐五老峰下,参加李氏宗族文化研讨会。会议闲暇之余,不允许自己再有过多的迟疑,携带相机,踏着历代贤士学子的脚步,去那个“要共群贤听鹿鸣”的“贤院”寻找我的情愫,寻找我生命中的乐趣。
沿着古树浓荫的盘山公路缓缓而下,阳光穿过树隙,在路面上洒下斑驳的小光圈。风吹树动,光影摇晃,飞旋而下的树叶,翩翩芊芊,有如微波荡漾的湖水,清幽宜人。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书院大门,凝眸门顶匾额上“白鹿洞书院”五个大字,只见字的笔锋庄重遒劲,运笔娇若游龙。原来这是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的手书。正在我们赞叹不已时,导游讲述了李梦阳为书院题字的故事。时任江西提学副使的李梦阳,一天来到书院巡学,一位学子冒味请他题字留念。当他得知这位学子与自己同名同姓时,便饶有兴趣地口出上联“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要求这位学子对上一联。学子一听,明白上联之意,沉思片刻说出了“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的下联。下联一出,众差役齐声吆喝“大胆!”吓得这位学子跪伏在地。李梦阳向众吏忙摆手示意,爽朗地说道:“无妨,无妨!对仗工整,学子有才!”于是泼墨挥毫写下了这五个大字。人品决定文品,好一个宽容大度,爱才惜才的名家。只有像他这样高尚品格的人,才会有如此大的手笔。
进先贤书院,过棂星门,步状元桥,入礼圣殿……我一路漫步。每所院内,那文彩纷呈的匾额、对联,那寓以深刻哲理的古碑、石刻,那疏密有致的嘉木、花卉,无不透露出浓郁的文化氛围,无不渗透着“理学”的真谛,它们充分抒展着一个绵延数百年的主题——“道致广大,学尽精微”。品读着它们,会令人感到一种历史的宽容,历史的气度,历史的辽阔,历史的浩瀚。
地以人显,文以人名。位于明伦堂北侧的白鹿洞,可并不因其主人之名而名扬天下。白鹿洞,其实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洞,只因壑底贯道溪流水淙淙,四周青山环抱,貌似山洞状而得名。后因往来游访的人皆以此为罕见之事,于是在明嘉靖九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直到明嘉祐十四年,才置一尊跪式的双耳比直竖起的白色石鹿于洞中。
看着这神态安祥、温驯而又机敏的白鹿,我对唐代贞元年间就在此“隐居理道”的李渤兄弟迷惑不解:是你们“斩薪萝径合”,肇基于匡庐峰下;是你们驯养了这头“感情聊胜”的白鹿为伴;是你们建台筑榭,引流植木,成为学者多从之游的堂舍。你们应该声名远播。然而,你们为何要这只具有灵性的白鹿往返于尘世间,竟让这只“神鹿”成为这里的定名,并成为千百年来人们顶礼膜拜的图腾?
我百思不解,久久伫立于书院之中。一阵清风迎面拂来,放眼望去,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泠然成韵;周围山峦,薄薄岚气,蒸腾变幻;万里苍穹,碧空如洗,流云漫卷。好一个“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此刻我醍醐灌顶,从这幅千年永不褪色的水墨画中,我似乎明白了李渤兄弟选择这里读书的境界——“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伦世务者,窥谷忘反。”
踏着石路,追怀宗族先贤。我脑海里顿时浮现:南唐任国子监九经的李善道,他接受朝廷的委派,拓荒理墟,亲任洞主,首创白鹿洞国学,名垂青史;南宋大教育家李燔,他主动弃官,追随老师朱熹传经授道,无私奉献;北宋龙图阁大学士李常警悟好学,文思敏捷,他擢第后将所抄九千卷书留下,成立了第一家私人图书馆,彪炳千秋;明代任江西按察司佥事李龄,他倡导建社学、责记诵、抑奔竞,形成多士兴起、学风日炽、士风归正的学风,功绩卓著……一个个历史人物,他们都对书院一往情深,对教育情有独钟。但他们始终没有悖离于传播文化、培养士子,使文化和人格构建融为一体的根本宗旨;始终没有忘记蹈仁义,弘大德,捐智慧,谋民利的优良传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边诵着《白鹿洞书院揭示》边走出书院,倍觉这被读书人视若圭臬的字里行间,散发出“理学”的精髓,包容着“理学”的精博。今天,我不虚此行,它让我懂得了如何治学,如何将这些经典文字和鸿儒们的执著来传承。
“白鹿无言思故主,古松有色朗新声。”铿锵的岁月已经远去,白鹿洞中再也听不到那曾经朗朗有力的读书声;如烟的春秋已经走过,明伦堂内再也听不到那些大师们精彩绝伦的演讲和辩论。那些曾经登上白鹿洞讲坛的先贤大儒,已如过眼烟云。但历史的长河,总是大浪滔滔。千年书院依然以它不朽的精神,盘踞在深山密林里,源源生发出古朴韧性的文化气韵,熏陶着每一位来此景仰的游人。
(写于2009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