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亲爱的乡友:你好!“韶华易逝,岁月如流。”我们这些运江老乡为谋求生计,为发展事业,相继别离故乡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日了,也许十年八年,也许一、二十年,甚至更久……时光的流逝,使我们都逐渐步入了壮年、老年
亲爱的乡友:你好!
“韶华易逝,岁月如流。”我们这些运江老乡为谋求生计,为发展事业,相继别离故乡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日了,也许十年八年,也许一、二十年,甚至更久……时光的流逝,使我们都逐渐步入了壮年、老年,变得鬓髪斑白了。上了年纪的人,总有一种思乡的情结,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对故乡的思念也因此愈积愈深,年长日久,思乡之情益浓。无论我们身在何处,身居何职,每当忆及儿时的嬉戏、童年的幻想、少年的憧憬,仿佛于昨日之事;故乡的风土人情,故乡的山山水水,依然是历历在目,令我们终身难忘。有诗曰:
忆故乡
远眺马鞍山,近看犀牛头。
三县相比邻,两河汇主流。
五马拦江走,三星水面浮。
麻子翻激浪,头崖锁江流。
南沿大洲尾,东岸萝卜洲。
鹅岭苍松茂,虎坪翠竹幽。
茵茵马草坪,潺潺小河沟。
碧水寒生月,金风夜带秋。
江心屹孤岛,河畔泊千舟。
木屐拖石板,商铺映骑楼。
会馆通衢广,甘庙香客稠。
物流连四埠,财源聚五州。
教堂改旧貌,杏坛育新秀。
母校书声琅,学子才绩优。
山川蕴灵气,人物竞风流。
运会际文明,江山添锦绣。
年深怀故土,日久感乡愁。
梦萦桑梓地,赤子忆旧游。
啊,乡友!这就是我们可爱的故乡—江心古镇运江。她虽为弹丸之地,但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运江人风流俊雅,聪慧多才,见多识广,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更有一股不甘人后、奋发向上的冲劲。运江人遍居全区、全国各地,甚至在港台、南洋、西欧、北美等地均有运江人的后裔。运江人在各行各业各部门中,多显翘楚之才。百十年来,运江人文荟萃,商贾云集,多有南方诸省人士移居此地,故乃视野开阔,文化底蕴深厚。圩镇虽小,但市面生意兴隆,物流通达四埠三江,经济繁荣之景象,为沿江商埠之首。凡是运江人都十分怀念当年故乡的风貌,亦曾为此感到骄傲与自豪。
但是,由于社会的变革,历史的原因及客观条件的局限,加上频繁的自然灾害,近年来故乡宛如一位饱经风霜、历尽沧桑的母亲,已失去往昔秀美的容颜,变得苍老了。我们的故乡逐渐落后了,衰败了。镇北端的粤东会馆逐年被洪水冲击,最终整个坍塌了。东街,沙街,古石门、流水沟码头及猪仔行,小河背等处,已难觅当年的模样。街市景象箫条,圩边断壁残垣,萋萋荒草,随处可见。放眼故乡,满目凄凉,令人潸然泪下!
尽管如此,我们这些别离故土、谋食异地的游子,依然对桑梓怀着一份执着的眷恋和深切的思念,古人云:“子不嫌母丑。”我们终不能忘记这片生养和哺育我们成长的故土。我们在外的老乡,谁不愿意为家乡的振兴做一两桩好事善举或尽一份绵薄之力。尽管个人能力终究有限。但我们殷切地祈盼家乡人民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扶持下、充分发挥运江人的聪明才智,通过艰苦奋斗、辛勤劳动,积极发掘古镇文化风情,开发整合旅游资源,带动商贸兴镇,重现故乡当年的风采。
而今,令人欣慰的是,在小岛东岗、鹅岭南麓,一个新的运江圩镇已经形成且初具规模,并在不断开拓发展。近期,家乡又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有一些独具慧眼的开发商愿投巨资修复或重建运江八大旅游景点。今后,将陆续有商家前来投资,共同打造千年古镇的文化旅游品牌。诚如此,则家乡有望重振雄风,再现往昔兴旺繁荣的景象。欣喜之余,我们呼吁身居各地的乡友,共同为故乡的复兴出谋献策、牵线搭、招商引资、积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亲爱的乡友,为了慰藉我们这片游子的心灵,为了增进我们与父老乡亲之间的感情,何不在百忙中抽点时间回家看看去,相聚故乡行。重温“故土难忘,魂牵梦绕”的乡情,再叙“耳鬓厮磨,青梅竹马”的友谊,共同找回儿时的欢乐和童年的情趣,若此,心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