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说起盐城的海盐文化,是无法绕开盐河的。盐河不是一条河流的名称,而是盐阜滩涂上纵横交错的河流的总称,是以家乡闻名的串场河为首,汇聚起来的水上盐运水系,对于这方土地上的人们来说,有着母亲的味道。史料上记载
说起盐城的海盐文化,是无法绕开盐河的。盐河不是一条河流的名称,而是盐阜滩涂上纵横交错的河流的总称,是以家乡闻名的串场河为首,汇聚起来的水上盐运水系,对于这方土地上的人们来说,有着母亲的味道。
史料上记载,自从春秋时期贤相管仲以盐政帮助齐国确立霸主地位后,盐和铁成为历朝历代国家主要的经济支柱,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推动着历史的进步。传说中夙沙氏——煮海为盐,勤劳的里下河地区的人民从来就是在探求海盐发展的道路上,坎坷前行,不屈不挠,累积着今天幸福的生活,而这一切都深深地熔铸在盐河之水中,川流不息。
说不清楚在黄海之滨的这块土地上有多少条河流,但每一条河流都是无一例外地流向串场河,它们绕过盐田、灶户、芦苇荡、河滩,像兄弟团聚一样地风雨同宗,什么样的困难都挡不住回家的路,因为,永远有母亲的怀抱在等候,在召唤,在温暖。
翻开中国海盐文化的历史,盐城的海盐文化正是它的一个缩影。它起源于春秋,发展于隋唐,振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在盐城博物馆海盐文化馆里收藏有古代制盐的生产工具:如唐代的烧盐盘铁、元代的切块盘铁、清末熬盐锅丿……,宋代新兴场烧盐遗址图、灶户煎盐图、灌东盐场晒盐八卦滩等,每一样古迹上都沾染着岁月的风霜,每一处遗址都折射着当年的海盐生产图景,站在历史的高地,回眸一路的发展变迁,不由地不佩服先民的智慧和勤劳,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这片咸湿湿的湿地上,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雪花般银白的晶状体——盐——是海水的结晶,是勤劳的结晶,也是智慧的结晶。
盐河流淌着海盐发展的历史。同时,盐河也诉说着岁月变迁的步伐。
行走在灶户间的清代著名布衣诗人吴嘉纪,自号野人,被后代传诵为——盐民诗人。他用诗人的笔尖记录着古代盐民困顿、贫穷的生活——白首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他用诗人悲悯的情怀为盐民争取光明:西家女,东家妇,如花李家娘,亦落强梁手……
十里八乡的盐河,把这位伟大的诗人记在心上,化作滚滚波涛吟咏悲天悯人的诗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昔日繁忙劳碌的海盐灶户,早已被现代化的生产所取代,人们的生活也像这不断晶莹的盐花一样,越来越透着缤纷的幸福流彩,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盐河运盐的繁荣只好成为历史的陈迹在岁月的光华中闪烁,只是在盐阜平原上徒步的时候,那些曾经熟悉的名字——场、亭、团、灶、丿、仓、总、垛、坝、墩等,如同星星一样布列其间,闪耀着时代变迁的光芒,勾起那些关于盐河的沧海桑田,在黄海之滨挺立起海盐精神的丰碑。
后辈也可以在串场河景观带《盐河上下》的碑文中走进盐河,感受她母亲般宽广的胸怀。是以录碑文如下:串场河东侧有许多河道连通海涂上的座座盐场和片片盐田,人称“盐河”,随着明清时期盐政的变革,许多盐商来到海涂、灶旁,组织生产、运输,于是盐河上下更显繁忙,每逢收盐时节,密布海滩上的盐河网道,一艘艘盐船满载海盐经串场河运抵扬州,进而行销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