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卓资山熏鸡以肉质鲜美,色泽红润,味道醇香,油光发亮,保鲜保质期长,骨利、肉酥而互不脱落的特点,驰名全国,畅销京包线,成为卓资县的一张亮丽名片。1956年在全国熟制品展销会上,卓资山熏鸡与山东德州扒鸡、
卓资山熏鸡以肉质鲜美,色泽红润,味道醇香,油光发亮,保鲜保质期长,骨利、肉酥而互不脱落的特点,驰名全国,畅销京包线,成为卓资县的一张亮丽名片。1956年在全国熟制品展销会上,卓资山熏鸡与山东德州扒鸡、河南道口烧鸡同誉为驰名全国的三鸡。1986年被自治区政府评为名优产品。1989年在全国熟制品评比会上获得“优秀产品”的称号。
卓资山熏鸡出名,首先在于鸡种优良。传统做熏鸡用的是当地鸡——边鸡。边鸡体型大,抗寒,耐粗食,常年自然放养,以蚂蚱昆虫杂草为食,人工加喂莜麦颗粒。莜麦是禾谷类作物中营养价值最高、最全面的粮食,自然放养加喂优质莜麦饲料,养出的鸡,肉质当然好。边鸡肉质紧密,耐煮卤,是做熏鸡的上佳原料鸡。有人用肉质鲜嫩来形容卓资山熏鸡,不够妥切。因为做熏鸡先要卤煮,时间在四小时以上,卤煮的时间长,才能充分入味。比如用肉鸡品种做熏鸡,卤煮不到一小时,鸡肉就酥烂,哪能做成好熏鸡。
边鸡是乌兰察布市地方鸡种。清朝初年,蒙古林丹汗的后代反抗满清王朝失败,其放下武器的部属被康熙皇帝从东北奉天府安置到乌兰察布市地区。由这些人从东北地区带进来的大骨鸡,经长期风土驯化,逐渐繁衍扩大,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地方鸡品种。因乌兰察布市地处长城边,故称该鸡为边鸡。卓资山是边鸡的主产区。边鸡品种独特,饲喂独特,鸡肉品质独特,因此才会有卓资山熏鸡的独特品质风味。
卓资山熏鸡好,好在名师辈出。卓资山熏鸡的主要创始人是李珍和张兰太,以李珍贡献最大。卓资县志上有李珍小传。李珍生于1911年,死于1986年。河北省宣化市人,幼年在宣化名店得胜楼学徒做熏鸡,师从一位山东籍的师傅,上世纪三十年代来到卓资山开熏鸡铺。张兰太是北京市人,幼年在北京饭店做工。他比李珍来卓资山稍晚。在他们来卓资山以前,当地有人卖卤鸡。他俩在卤鸡的基础上改进了卤煮工艺,添加香料,增加了熏蒸的工序,创制了卓资山熏鸡品牌。从技术源头上分析,卓资山熏鸡是河北、山东、北京的饮食文化与当地蒙汉饮食文化交汇融合而形成的产物。
卓资山熏鸡卤煮用料讲究,选用了十几种香料草药做调料,根据季节的不同,鸡的老嫩,灵活掌握配料。比如花椒芳香健胃,大料芳香化湿,肉蔻温中补阳,沙参养胃生津,木香健胃消食,山楂消食化积,等等。用精心配制的调料,讲究的工艺,卤煮出的鸡肉酥而不散架,又没有那种汤水淋漓的感觉。熏蒸过程中还添加柏木、白糖,把鸡肉中多余水分挤了出来,所以卓资山的熏鸡保鲜保质期长。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一位山东客人从卓资山买了七只熏鸡,在酷暑时节,旅途走了七天,到家熏鸡居然美味如常,引起轰动,世人领略了卓资山熏鸡的保鲜保质的过硬品质。在没有普及使用电冰箱的时代,食品保质期长,就意味着食品的销路广,加上卓资山是京包线上的一个重镇,熏鸡有外销的地理条件,这也是造成卓资山熏鸡驰名的一个原因。
解放前,卓资山有七八家熏鸡铺。1956年公私合营后,全卓资山镇只有县国营食品公司一家经营熏鸡,李珍任食品公司熏鸡车间的技师。其间朱德总司令路过卓资山,品尝了卓资山熏鸡,给予了好评。在1980年前,卓资山熏鸡年产量只有二十万只左右,原因在于全县边鸡养殖有限,全县没有一家养鸡场,就靠农家散养,没有充足的鸡来源,熏鸡生产规模扩大不了。当时就连卓资山镇居民也不是随便就能买到熏鸡,每当食品公司拉肉封闭货箱马车走过东街,车厢内飘出熏鸡那种特有的香味,市民们就急匆匆地赶到镇上唯一的一家国营肉食品店,拥挤在柜台边争相购买熏鸡。小镇卖熏鸡的机会每个月没几次。
到了1976年文革结束,卓资山熏鸡市场开始有了悄悄的变化。卓资山镇火车站南边,有一条街,叫新民街。这是卓资山最偏僻落后的一个街道,市民和农民混居,简直就是小城里的一个乡村。火车站南边是敞开的,居民可以轻易靠近火车客车厢。于是有头脑灵活的人开始到农村收上鸡,加工成熏鸡向火车上的旅客兜售。按当时的政策,这属于投机倒把行为,是政府打击的对象。但是穷怕的人们适应性特别强,他们用游击的方式坚持做熏鸡买卖,生意竟然越做越火。卓资山熏鸡大王王二娃和张金涛就是从这批卖熏鸡的人中冒出来的,他俩后来成为卓资山熏鸡产业的领军人物。新民街的人学会做熏鸡,做出好熏鸡来,是因为做熏鸡的另一位大师张兰太就住在这里,做熏鸡的技艺是他传授出去的。
后来国家政策逐步放宽,个体户成为合法的经营。住在火车站对面向阳巷的人捷足先登,开始加工出售熏鸡,逐渐形成了镇上有名的熏鸡一条街。其中出名的熏鸡大户有赵根有、贾汉章、张美英、张祥父子等人,以赵根有最为出名。赵根有是回族,出于民族习惯,他做熏鸡是请阿訇现宰鸡,质量有保证,买卖越做越火。赵根有曾作为熏鸡产业的代表,连续两届当选为县人大常委会委员。
卓资山火车站成立了大集体组织,安置从农村返回来的职工知青下乡子女,主要从事商品零售。其中有一个叫邸建辉的小伙子特别能干,由他牵头,采用承包的方式,上马了熏鸡加工。他们利用车站优越的地理位置,在站台上垄断经营熏鸡,买卖一时很火,成为了卓资山当时熏鸡生产的大户,邸建辉也成为卓资山第一批万元户。
这个时候,卓资山做熏鸡的人越来越多,熏鸡质量鱼龙混杂,特别是有些人在火车上流窜卖熏鸡,加工变质死鸡,打着卓资山熏鸡的旗号卖,大大地败坏了卓资山熏鸡的声誉。这时县食品公司熏鸡生产已经停产下了马。为了挽救卓资山熏鸡的品牌,1983年县政府从自治区政府争取回一笔400万扶持熏鸡生产专项资金,成立了熏鸡公司,聘请李珍为经理。设想从建鸡场入手,实现熏鸡生产一条龙,重振卓资山熏鸡的雄风。熏鸡公司向工商局申请注册成功了“卓资山”熏鸡的商标。熏鸡公司1985年建成投产。可惜投产之日就是破产之时。当时县办企业都在转制,卓资县又是全国试点单位,熏鸡公司的下场自在情理之中。
后来熏鸡公司注册的“卓资山”熏鸡商标转到县粮食局的粮食加工厂。加工厂内开办了养鸡场,想利用粮食企业的优势,延伸产业深加工链条。养鸡场里有一个西北农大本科毕业的大学生,负责技术生产,这是一个有思想、有技术、有干劲的人,在他的主持下养鸡场各项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