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一说起唐代,我们就会立刻想起唐诗,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那个时代,用它博大的胸怀包裹了一群激情洋溢的才子,在诗歌领域留下了一朵又一朵奇葩。大
一说起唐代,我们就会立刻想起唐诗,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那个时代,用它博大的胸怀包裹了一群激情洋溢的才子,在诗歌领域留下了一朵又一朵奇葩。大唐盛世,连政治、哲学都浸染在诗歌里,裹挟着诗歌的芬芳。
如果唐朝的诗歌是一曲最悠扬动听的仙乐,那边塞诗便是这乐章中最铿锵有力的音符。尤其是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的磅礴的浪漫主义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唐朝的边塞诗人分三种:没有到过边塞的;游历过边塞的;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我们熟悉的边塞诗人高适就属于第三种,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到:“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而在高适众多的边塞诗中最能代表这一风格的,无疑是他的《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前八句是诗歌的第一部分,描写边境告急,男儿奉命出征的场景,这时,出征的男儿还都是血气方刚,渴望着建功立业,衣锦还乡,但等到他们到达战场后,才一点点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真实,这里没有家乡的小桥流水,温床软被,有的只是塞上燕脂凝夜紫的沉重,有的只是野云万里无城郭的凄凉。封侯拜相的美梦开始一点点破碎。
之后的八句是诗歌的第二部分,即战争的具体经过,“金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战场上只有满眼的血色,在死亡面前,一切战争的借口都显得飘渺虚无,唯有生命的消逝,真实的让人胆战心惊。就在前方战士浴血奋战的时候,将军们却过着“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般放纵声色的日子,那金戈铁马踏碎的,从来不是他们的美梦。
第三部分八句写将士战败被围,开始思念家乡的场景。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拼死突围。此时战士们会不会也在兀自嗟叹,倘若再有一次机会,他们就不会选择离开温暖的家乡、慈爱的双亲、贤淑的妻子、牙牙学语的孩子……可是一切都晚了,春闺梦里人,恐怕会化成无定河边骨。远方的人,怕是永远等不回那个熟悉的身影了。
最后四句写战士以身殉国的悲壮和诗人渴望良将的深切呼唤。战士们为国浴血奋战,可是为什么没有一位爱兵如子的李广将军来保护他们呢?为什么军队的统帅要视人命如草芥呢?难道千千万万的将士只是他们功成名就之路的垫脚石么?最后的一句呼唤,把诗歌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
这首诗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作者没有把战争过于神圣化,而是勇敢的揭示了战争罪恶的本质以及对征战者带来的无尽的伤痛。
自古以来,征服的欲望好像一个巨大的旋涡,以无法抗拒的力量,将所有无辜的人席卷入内。战争常被统治者裹上一层神圣的外衣,引得无数人顶礼膜拜,然而诗人是清醒的,高适没有被罪恶美好的假象蒙蔽,而是用一种悲悯的眼光去看待着战场上消逝的生命,他歌颂为国捐躯的英雄,也在讽刺虚伪做作的天子,同时揭露了军队上层统治者的腐败,还原了一场真实的战争:战争的本质就是反人性的!
多年以后,北宋的范仲淹写下“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时,心情想必也是晦暗萧瑟的。他一定想到过放弃,逃离,甚至,有一瞬他想要有一种力量去解放身边那些身处旋涡里的人,也解放他自己。大家逃了吧,散了吧,这“四面边声连角起,长河落日孤城闭”,大雁的哀号,连营的号角,是如此的摧人心肝!
时光在变,一颗爱好和平珍惜生命的悲悯之心却依然在有力跳动着,影响并感化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