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之旅,山水之间绿色心情
作者:驮子时间:2025-03-17 14:59:31热度:0
导读:随着火车的轰鸣,带着浓烈的思绪踏上了南下的列车,一片向往的土地,古老而神秘,那是十三代帝王兴政立嗣的圣地,那是牡丹盛开的故乡,横跨黄河中游两岸的古都洛阳,因悠久的历史而灿烂文明。火车嘎然而止,河南的中
随着火车的轰鸣,带着浓烈的思绪踏上了南下的列车,一片向往的土地,古老而神秘,那是十三代帝王兴政立嗣的圣地,那是牡丹盛开的故乡,横跨黄河中游两岸的古都洛阳,因悠久的历史而灿烂文明。
火车嘎然而止,河南的中心城市郑州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来不及仔细的观察都市的繁华,我们一行迅速的登上了通往洛阳的客车,一路高速,两面的群山翠绿匆匆,从眼帘呼啸而过,宽广的公路起伏不定,时高时低,蜿蜒而至,一座美丽的城市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十三帝王尽沧桑,
唯留牡丹永芬芳。
青山碧水相应出,
繁华当世显容光。
洛阳的街道宽阔而干净,公路中心和两边的绿化带灌木绿黄交错,黄的耀眼,绿的清爽,在地上看不到一个烟头和纸屑,总之让人不忍心,应该是舍不得去破坏这种清洁,抽烟的人在点燃之时我想也会考虑一下烟头的归宿了。正是:
自是无尘心不染,
落叶飞花何处寻,
道广路宽碧空晴,
洛阳古都皆风情!
一种释然的情怀,一种陶醉的心情,在心底细细的品味,穿梭于脑际,幽远而漫长,真想将所有尽收,梦里的花开还是繁华的时候,无奈,错过了牡丹的花期,只好带着遗憾来到了小浪底水库,黄河也不是昔日的浊浪淘沙,在现代化建设的截流工程中,碧水幽蓝,松苍柏翠,岛屿环绕,铁索桥横,还有好多叫不上名的花草,真是美不胜收,过足了眼瘾。气势磅礴的小浪底大坝,我们通过七百六十个台阶艰难的爬了上去,在带着沉重呼吸的瞬间感受到了风的清凉,空气的清晰,俯视坝底,浩然而伟大的工程让人嗟嘘赞叹不已。看远山白云幽浮,鸟语声声,环岛湖中水波粼粼,喷泉挂映彩虹,丛林中小径通幽,好一片碧水蓝天。辉宏的泄洪大闸,钢铁手臂巍然屹立。道是:
黄河浊浪滔天尽,
一朝截流利于民。
水利修造历代兴,
不惧洪流世人惊!
又道是:
青山秀水碧云天,
绿岛环绕水生烟,
水天一色自相连,
心无所虑云自闲。
此次的行程安排的紧凑,在休整一宿后我们在早晨六点多就包了辆车向少林寺进发,途中经过了白马寺。这里是华夏文明第一次大规模吸纳外来文化和佛教传入的起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西天取经故事的开端,是汉明帝为了铭记白马驮经之功而修建的寺院。我们匆匆的在门前合影留念后又到了位于它旁边的武帝陵,由于心系少林,我们无暇去评论武帝时期的风云,在历史掩埋古尘盛世的今朝,唯有感慨过后的继续前行。大约一个小时过去了,公路开始盘旋而上,司机说已经到十八盘了,由于也前没有走过盘山道,看着从眼前飞逝而过的悬崖峭壁,心里不免有一丝晕颤,不过一想起十三棍僧救秦王,武学宝录《易筋经》这些源自少林的传奇,已然忘记了胆怯,一路闲聊终于到了嵩山脚下,望着葱翠千年的山岭,期待之情油然而起,在当地乡民的带领下(嘿嘿,省了不少的门票钱),我们从后山的小道向少林寺进发了。
迎着柔和的山风,穿梭在山花烂漫、野草匆匆的山道,,天下第一古刹的巍然雄姿渐渐的映入了眼帘,一种向往已久的古佛禅韵伴随着浑厚悠扬的钟声扑面而来,当脚步踏进寺院的刹那,心变得宁静而祥和,虽然游客甚多,但佛学禅宗的那种沉寂凝重的气氛丝毫未被打破。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我们从她连绵不绝的讲解中思潮起伏,魂魄神游千古:达摩一苇渡江、神光寺外立雪求师、李世民立碑杜撰、玄奘西行取经等一个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带动我们的思维上下翻飞,恍若依旧能看到他们飘逸的背影。看大雄宝殿气势磅礴,门前神龟驮碑,殿内三世佛左右达摩祖师和紫那罗王相伴,两根立柱上的麒麟雕像威风凛凛,栩栩如生;毗卢殿内千佛云集,壁画环绕殿壁,分别由山林、云和水构成上中下三成背景,五百罗汉神态身姿各异,造型丰富奇特,铜铸释迦牟尼像和汉白玉“南无阿弥陀佛”气定神闲,关注着地面上的四十八个脚坑,仿佛还能依稀听到少林武僧练功时那哼哈的呐喊;六祖堂文殊、观音、地藏、大势至菩萨潸然而立,达摩、慧可、僧灿、道信、弘忍、慧能六祖相拜。西壁大型彩塑“达摩只履西归图”,真让人感慨惊呼华夏文明的精髓。
踏着莲花,许下美好的心愿我们信步向前,一座座古殿阐释着它的神韵,琳琅满目的视觉冲击,文化熏陶,好似也将自己和这座古刹融为一体,感受着扶桑园内的书画精品,无不赞叹古人的神思,欣赏着亭殿楼庵内佛的奇景,对佛的禅宗经论又似有幡然的领悟。
也许是记忆力的衰退,也是由于笔力的有限,自然是不能直观全面的写出少林寺的全貌,只有带着无限敬仰的心情随着导游来到了历代高僧圆寂后的陵寝——塔林。游走在空高肃穆的石塔之中,倾听着导游如数家珍的细诉,灵魂间感受着佛法的宏大精深,全然沉侵在了佛的境界,被一种至高无上的修为所感染。当回到了现实,才发现塔林形状各有千秋:四方形、六方形、八角形、圆形、瓶形、锥形等外观各异,雕刻精美,集书法之大成。此是根据历代大师地位和修养的不同而造。从唐贞元七年到清嘉庆八年先后共建墓塔之250多座,高度一般在15米一下,作为高僧的墓地,这里自然是祥云飘升,佛光普照了,我们也没有闲暇,手中的相机闪烁不停,画下了这次少林行的圆满句号,踏着青石大道,久远的回味着古刹雄风,我们向山下走去,悠然回望:
少林古刹天下传,
巍然雄姿白云间。
菩提明镜遗千年,
归去来兮共参禅。
那忽远忽近的暮鼓晨钟已然释放了所有的情怀!
还没有完全的释然对少林寺的眷恋,车已经驶向了佛像云集的圣地——龙门石窟。那是封建王朝劳动人民近乎鬼斧神工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精髓。在清澈宽广,潺缓北流的伊水河畔,我们下了车,望着东西对峙的两座青山,犹似一座天然的门阙,这便是龙门之游的第一道景观“伊阙”。攀爬在一道道的石阶,只见一个个洞窟之中的佛像造型别致,仪表堂皇,自北魏孝文帝开始开凿石窟以来,这里共有佛像97000余尊,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和参考价值。由于时代的不同,从而构成了佛像体态神韵的不同,譬如唐窟中的佛像,在盛唐时期,人们以胖为美,自然也就形成了石窟中佛像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的特征。作为唐代石窟中最大的石窟——奉先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