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遗址的感思
作者:抄擿时间:2025-04-02 05:59:01热度:0
导读:才知道磁石门,又去看阿房宫,怀古悠情被旧时秦宫的燕子所引,穿越时空去领略蜀山秃兀而出的阿房宫,心情当然沉重。重新恢复的微缩阿房宫,在西安西郊,如今阿房宫村附近的阿房遗址上,据说几年前还是一片长满野草的
才知道磁石门,又去看阿房宫,怀古悠情被旧时秦宫的燕子所引,穿越时空去领略蜀山秃兀而出的阿房宫,心情当然沉重。
重新恢复的微缩阿房宫,在西安西郊,如今阿房宫村附近的阿房遗址上,据说几年前还是一片长满野草的土丘,没有一片砖瓦的。几年的努力,似乎有了一个轮部,大略有点模样了。
其实阿房宫本身便是一个不幸的早夭儿,似乎它还未降生,便已胎死腹中了,毕竟短命的统一的秦王朝到底有点短命了,这前期的工程怕正是六国宫。那是秦王在征服六合过程中将六国的豪华宫殿,依其规模和原制在咸阳重修,宫宫相连,阁阁相接,加上苑囿花池长廊卧桥,天地祭台,各抱地势,勾心斗角,奇美无比。二世继位,凿漆河广修宫殿,已成规模。只惜二世享国不长,不日便被刘、项楚汉之争的战火所焚,大火三月不息。据史料记载,在秦未的军事战争中,秦军为拒农民军,一次便集中民工三十万人上阵。由此可见当时秦朝修建阿房宫及陵寝所用人力之众,实在是一项空前浩大的工程,何况在此区区数年之中,秦将六国在北方的边墙长城首尾相接,直达临洮,不论别的,仅此两项工程,秦亡的结局已定矣。
自古以来,朝代更替自有其内在的规律。仓禀实而知礼节,人民安居乐业,轻遥薄赋最为首要。当然秦统一六合,乃天下第一,战国合丛,人才倍出,连年战争,将星灿烂,可以说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开放式发展,为秦统一天下创造了必要的社会经济条件。秦王朝统一六国已经是开天辟地之伟业了,它对后世所产生的政治影响远胜过那短命的王朝历史本身。可怜的只是灭亡的焚炉,无情地烧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和那屯积商周文化的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这实在是一段不幸的历史,一场文化灾难。
大火无情,能烧的都烧了,甚至没留下一块石头,以至于自汉唐以来,阿房宫只能是一段美丽的传说,没有任何资料可言,没有任何有形的遗存。有的只剩下记忆的单传和民间的传说。大概到了唐中叶盛世已定,唐都可比秦宫之时,大约距秦亡时已近千年之际,唐朝的大文学家杜牧即兴而赋吟的《阿房宫赋》,对早已在人们心目中忘的干干净净的阿房宫,依唐制而想象和喧染,把人们的目光和记忆重新唤醒,于是阿房宫便成了不朽的化石,虽然荡然无存,却是不能忘却的,那怕是干净的不剩一片瓦当。仅存一个土坎也是对古人的一个种缅怀和敬仰,任风吹雨淋,任王朝更替。这块似乎根本不存在的化石,却成了人们心灵馍拜的圣地,是阿拉伯的麦加,是犹太人的哭墙,但又远胜过那种文化的精深,毕竟,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前的模样,那火焚的不剩一点皮毛的模样,如今依然如故,这在中国古文化保护中,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一个令中国人都难以置信的奇迹。
当然这种奇迹可能与那篇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阿房宫赋》有绝对的相关。有如岳阳楼之知名,应了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它所描绘的阿房宫是有些海市蜃楼的感觉,但那种奇巧、精美和宏伟,正应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困顿,阿赋一出,可以想象到当时的情景,一定是洛阳纸贵,普天下之齐声称赞,是英雄所见略同,是心情一样沉重,是所有人的想象均达到了极至,实在是于古绝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描述。
其规模之大日:“蜀山兀,阿房出”。秦地之内山皆秃了,阿房才露出头来,耗资之巨,建造之巧皆作详细描述,连宫室生活的奢华亦不言弃,“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渭流涨赋,弃脂水也……”。六国妃嫔皆为一人所有,阿房宫也实在是太沉重了。
来的辉煌,去的干净,站在几千年前的故址之上,实在是不平静的心情,看着今人草草恢复的这些东西,实在是对祖先的一种亵渎。占地五百亩的兰池变成了小小的蛙地,神奇的磁石门也变成了成比例缩小的一个小楼,不仅不能却胡而展示神奇之功效,连门的概念都似乎失去了,到底如何是好,实在是不能恭唯如此之造作。斗胆想象,宁可作些别的新奇的想象,也不要去恢复那些不能尽人满意的宫舍。那怕用别的图例或沙盘近乎完整地将三百里阿房宫指点出来,也要比这凑合在一块让想象扫兴的东西要好,因为那效果与众多人造的世界公园没什么两样。
从内心来看,这阿房宫宁可读杜牧的文章。看这造作的阿房宫,秦人也会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