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隽语
作者:黄昙子时间:2025-04-19 11:53:19热度:0
导读:喜欢红楼,连同喜欢它的相关文作,但又常犯懒去阅读,因此,一本张爱玲作的《红楼梦魇》恁是看上一、二年时间也未曾看完,但在她的开篇自序书中提到的一句看后倒记得牢:简短是隽语的灵魂!她说是培肯(英国哲学家,
喜欢红楼,连同喜欢它的相关文作,但又常犯懒去阅读,因此,一本张爱玲作的《红楼梦魇》恁是看上一、二年时间也未曾看完,但在她的开篇自序书中提到的一句看后倒记得牢:简短是隽语的灵魂!她说是培肯(英国哲学家,现通译培根)说的。
隽,即鸟肉肥美,味道好。隽语指言语、诗文意味深远。培根说简短是隽语的灵魂,那么,只有内容简洁言词不长,而又意味深深耐人寻味的文章和文字,才能成为隽语,那才算是达到至高的境界。
这就要求文字如古人言“惜墨如金”,字句增删斟酌。郑板桥曾在书斋题“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他觉画兰竹不应流于枝蔓,应删繁就简,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画画如此可为美,作文亦要如是才上乘。
“雪隐鹭鸶飞始见,柳藏鹦鹉语方知”句比喻写文要有隐含深层意蕴的东西;另外还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创造与众不同的格调,另辟新径,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如此之文,这才让人可读耐读、品味无穷。
看到当代著名文学家冯骥才先生说:“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我写散文正好吻合他的说法,只是随心的写“一点”感受罢,不必长篇和大论,但索求令人深切与难忘。
还有,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我喜欢那种简短又隽永的,它即容易记得牢又耐人寻味。而“乡下人进城,说到嘴儿疼”的那种长且婆妈式的唠叨,觉既难看出什么,还令人不耐。
名著《红楼梦》是简短隽语的典范,随手皆是,祭晴雯里的《芙蓉诔》中“捉迷屏后,莲瓣无声”,虽寥寥几字,但让读者如同亲眼所见红楼里的女子在玩捉迷藏时,那种躲在屏风之后,小脚轻挪,毫无声息,体态之轻盈了。
古诗词里隽语就很多了,如“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让人赏读不尽。
《山楂树之恋》电影在这方面也处理得很好,举一例:静秋从没喊过老三(孙建新)的名或字,直到最后一幕,大家让静秋快喊,而静秋面对着快奄奄一息的老三泪雨涟涟,也只是呼喊出:我是静秋!我是静秋!镜头在他渗出的最后一滴泪中,移动到病房天花板,再显露出贴在上面的他和静秋合影照。此时,无需更多的语言和大喊老三这个名字,却让在场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而潸然泪下……
简短又意味深远的文字,才能成为隽语,且认为是作文之最高境界,你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