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作者:东皋子时间:2025-04-19 13:40:49热度:0
导读:通常,爱情故事都有圆满的结局,也包括《风往哪儿吹》。徐志摩获得自由,得以放手去追求他的爱情。张幼仪虽然被抛弃,却成为励志单身女人的楷模,在那个时代闯出自己的一片天,还获得了徐志摩乃至所有人的尊重。然而
通常,爱情故事都有圆满的结局,也包括《风往哪儿吹》。
徐志摩获得自由,得以放手去追求他的爱情。张幼仪虽然被抛弃,却成为励志单身女人的楷模,在那个时代闯出自己的一片天,还获得了徐志摩乃至所有人的尊重。
然而,再圆满的结局,也掩盖不了过程的艰辛和坎坷。最沉重的莫过于徐志摩强令张幼仪打胎,并提出离婚,直接弃之于不顾。
可能难以想象,其实倒也合情合理:徐志摩为了追求自由,陷入何等的非理性之中——以抛弃一个怀孕的弱女子的方式。
徐志摩啊,他就是如此。
朱自清说:“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美,一个是自由。
很多人不爱他——他忍心让妻子堕胎,只为追询一份自由之爱;他太过偏执与不羁,然而世界注定不能单纯;他在国家危亡之际,写的全是情诗;他在社会转型时期,关注的的都是自己;他太过理性主义,永远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很多人爱他——他为中国诗坛注入了一股新风,一股活水;他最爱写情诗,却也曾放下情诗,发表过一篇篇见解深刻的政论文,讨论未来国运,他也曾有过像“死在战场上是如今的诗人最好的归宿”这般掷地有声的言论;他始终坚守一颗赤子之心,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光明与黑暗不分,绝望与失望角逐,他始终认为人间有爱、美与自由。
也许他所谓的自由和爱在那个年代的人来看,很是荒唐滑稽:他以浪漫的情诗作为实现理想的武器,选择女人作为理想的落脚点。这就是徐志摩追求自由的方式,用爱情和女人承载他关于自由的理想。那些戏谑与唏嘘,就像今天人们所说,不要为花心找借口,更不要用多情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张幼仪也一直认为,自由的理想也许根本只是借口,热恋才是离婚的理由。幼仪的想法不无道理,只是,当这一切被时代的镜头定格住时,“徐志摩为林徽因而离婚”便自然地被虚化,而“自由与勇气”的轮廓就被凸显的异常明显了。
这也许就是徐志摩与鲁迅等人的不同,他将自由之爱这个浪漫的有些不合时宜的东西明晃晃地摆在突出的位置,几乎就让人们以为他所谓的自由也不过就是多情才子耐不住传统婚姻的寂寞罢了。然而徐志摩的诗,却穿透云和现实,向世人展示着他的全部人生理想,以“爱、美、自由”为核心的单纯人生信仰,并倾其一生的热情和执着,孜孜追寻这三者合一的理想化境界。我想,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反而成就了徐志摩的另一种独特,也使得其诗,即便带了浓厚的红尘气息,却依旧能够穿透民国的沉重的硝烟,倔强地扎根在人们的心里。
有人说,再给他一个十年,徐志摩也许就能认清他所谓的对自由的追求有多么不理性、不现实,孩子终究是会长大的。可惜上天不愿再给他十年,所以,徐志摩依旧怀着对自由与美的单纯的信仰,怀抱着赤子的天真,在民国文人步履沉重的沉稳序列里,欢跳着前进,不受任何拘束。
我其实并不这样认为,自由之天性是世上最美的东西,缘何就一定要让现实来打破它。那个年代,能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并坚守不渝,至死都相信世间有爱、有美、有自由,并有勇气追逐自由,不顾一切,是多么令人不可思议,又该多么令人珍惜啊。
正因为对自由的单纯的幻想,他才能在世人的戏谑与不解中追求到自己想要的自由与爱情;正因为对自由的热切和执着,他才能那么轻易地将一股新风吹进民国的文坛,使它焕发勃勃生机。
今天,谈及徐志摩,或贬或褒,都离不开一个名为“时代”的镜头。这就是历史观,或许这是评价一个人最客观最恰当的方式。徐志摩很单纯,正是这份单纯,令我对他的感情很复杂。我爱他,爱其诗,爱其执着,最钦佩他能不顾一切地追求自由和理想;我又很难爱他,他缺乏冷静,太过冷酷,以我的爱情观,即便是为了追求自由,他对张幼仪的做法是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但无论何时,赤子般纯情的理想,对自由的热切、渴望和追求,哪怕实现的方式再不现实,再不为大众所认同,也总能从时代烟尘里透出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