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老歌
作者:林下风时间:2025-03-31 16:04:08热度:0
导读:“知青”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一个时代的符号。流年似水,光阴荏苒,40多个春秋转眼已逝,如烟往事却在我这个“知青”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回忆。“知青”生活中有过欢乐和憧憬,也有过痛苦和迷惘,尤其
“知青”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一个时代的符号。流年似水,光阴荏苒,40多个春秋转眼已逝,如烟往事却在我这个“知青”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回忆。“知青”生活中有过欢乐和憧憬,也有过痛苦和迷惘,尤其令人难忘的是那段挑圩生活,它犹如一串跳动的音符,谱写了我人生中难忘的乐章。
我作为1968届老高三毕业插队当涂大公圩,每至冬闲生产队都要组织劳力去埂上挑圩。一根扁担、一把锹、两个簸箕筐,外加一根架扁担的叉子,便是挑圩的全部家什。迎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咸菜和萝卜干,一日三餐大锅饭,这便是圩上生活的真实写照。十里长埂,摆开战场,劳动的夯歌,逗乐的吆喝,打诨插科的调侃,还有公社的广播喇叭一阵阵宣传鼓动声把挑圩战场渲染得沸沸扬扬;红旗猎猎,肩挑筐运你来我往,打夯垒土,穿梭般风火闹猛。
作为知青,生产队长对我特别照顾,锹是最明亮的,筐是最小的,桑木扁担油光锃亮细又长,担在肩上悠悠然然,颇有点“挑担茶叶上北京”的浪漫。第一次上埂前,队长嘱咐我说:“小蒋,能挑多少挑多少,莫累坏了嫩身子”。我点头作答,心里却憋着股劲:“老爷格,不能一总恰(大公圩土语,即男子汉不能很差)。”凭着练过举重习过摔跤游过长江的身架,我能让社员说我:“顾老爷格(这个男子汉),还不如妈妈格(女子)?”肩着空担来到埂下,看社员踩脚插锹,左右开弓,横头一锹,铲出的土成方成块,那手中的锹耍起来象关公手下的青龙偃月刀,那土象娃娃堆积木,宝塔似地堆在簸箕筐里,在一声声:“老爷格,上啊!”喊声中起担上肩,健步如飞直奔埂上。举手投足真是协调和谐,我心里好生羡慕。我鹦鹉学舌地也是左一锹右一锹,当头横一锹,可铲出的土就不成形状,全是“粉身碎骨”;加上那一阵阵喊声搅得我心神不宁,为多领几个筹子,便担着碎土匆匆向埂上攀登,小腿肌肉挣得紧绷绷的。干不了多时,肩膀就火辣辣地疼,可为了撑面子佯装蛮不在乎,居然也学社员的潇洒,边走边换肩,手托着扁担,推磨似地从右肩换到左肩,不换则已,这一换本来就不多的碎土就泼撒得所剩无几了,摇摇晃晃到埂顶,两筐土减成了“两杯土”。夯土的同村社员“活宝”小顺子冲我直逗趣:“小蒋,你不如拿两个酒杯,白天挑圩晚上喝老酒。”一番话臊得我脸红像关公,筹子也是可怜的头十枚。
入夜,我躺在工棚里,望着昏暗的灯火,心里不是滋味;这出粗力的活计,果真还蕴含着啥诀窍?正想得出神,小顺子走到我身边:“小蒋,歪不着?”别看他生得膀大腰圆,极喜欢开玩笑,心计还挺细溜。他接着说“麻个(明天)我和你一块干!”第二天刚亮,小顺子手把手教我铲土,一左一右锹要直而有力,一锹就是一锹,最后那横锹要稍向外倾斜。我一试,果然方块成型。挑担时,小顺子教我换肩要悠着点,头向前伸,手顺势轻轻一拨就换成了,虽然不像社员那样干净利索,自我感觉却顺溜多了。凭着一米七四的个头,担着两筐土,扁担悠悠,心儿也悠悠,土不泼不洒,到了埂顶上身向前一探,凭借惯性两筐土重重落入土堆。一天晚上,队长和小顺子真的邀我喝了两蛊。队长用手抚摸着我的肩膀问道:“疼不疼?”小顺子在一边夸道:“小蒋现在能干得很哩!”当扒开我的衣领,看着我双肩又红又肿,他俩赶紧用糙纸沾上香油点火熏起来。火苗闪烁,一股股暖流涌进我的心间。“来,为我们的友谊干杯!”我双眼噙满泪花,三个酒杯碰得脆响,还“四季来才,”五魁手”地划拳,那餐饭我吃得特别地香。入夜我躺在床上,思索着为什么年年要挑圩呢?不觉就进入梦乡……。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天上的仙女失手打破了镜子,镜片纷纷扬扬撒落在大公圩,使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沟塘渠汊如网,埂堤垅坝成格。这里不怕旱就怕大水破圩。听当地老人叙述的故事还真是惊心动魄:尽管这里是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人民仍然过着缺米断炊的生活。民国37年(1948年)夏季大雨滂沱,一连下了10多天,田里的庄稼全淹没在一片泽国中,水塘里的鱼虾也随水漂失。村外圩埂处在笈笈可危之中,可当时的政府对圩堤即将破溃不闻不问。三伏天某日天刚放亮,村头有人高喊“不得了,破圩啦!”全村人一起拥到村头垛子上,只见大水奔涌而来,汹涌澎湃,瞬间全村汪洋肆虐,间间草房淹没在水中,风雨中屋顶露出水面,摇摇欲坠。水上飘浮家什农具,不时有人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我家的小儿妮被水冲没了…….”。哭喊声、呼救声,声声揪心场面十分混乱。人们急切寻找逃生的路,茫茫汪洋路在哪里?
破圩给人民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不可估量,水患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公圩70余万农民。直到解放后,党和政府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找到了一条生路——兴修水利,将大公圩四周垒起铜墙铁壁锁住水龙王,让水患变成水利,造福人民,使人民安居乐业。我当年插队就成了挑圩大军中的一员,我为那巍巍大堤中也融入了我的汗水和辛劳而自豪而兴奋!
如今当涂的大公圩方圆40平方公里,东从大陇西到青山湖南自乌溪北至太白镇一座座圩埂像一条条长龙威武地守卫着圩内的十多个乡镇,,一片片田畴像一匹匹绸缎铺展在江南水乡。改革开放以来当涂县将水利工程作为民生工程来抓,机械代替了人工挑圩,挖挖机、拖拉机、运土车来往穿梭、人欢机叫,在一片火热的土方运载中圩堤层层垒实加高,然后用石块码成斜坡,有的还抹上水泥,短短十天半月,雄伟的大堤耸立在方圆40平方公里的周围,铁桶般锁住蛟龙,使它再也不敢肆虐。“挑圩”也成为了旧时的老歌。但就是这老歌令人回味无穷,如诗如画,值得我永久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