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我出生在1981年12月19日,按照目前流行的划分方法,我属于80后这个群体。现在是2008年6月19日,也就是说,再过半年,我就要满27岁了。27岁是怎样一个概念?在我个人的意识中,这已是一个由青年
我出生在1981年12月19日,按照目前流行的划分方法,我属于80后这个群体。现在是2008年6月19日,也就是说,再过半年,我就要满27岁了。27岁是怎样一个概念?在我个人的意识中,这已是一个由青年转向中年的阶段,因为三年两载过后,我就要三十而立了,尽管每年评选的十大杰出青年还有四十来岁的人。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人生就如白驹过隙,有时候真叫人叹息不已。二十六七年了,我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已经在这个星球上存在了这么多年,吃了这么多年的粮食,呼吸了这么多年的空气,走了这么多年的路,也经历了这么多年的事情。二十六七年,在不经意间就走过了这二十六七年,仿佛在祖母的土炕上小睡了一会儿,在村外的小河边玩耍了一会儿,在街头的关帝庙里看马戏看了一会儿,但,二十六七年就这样已经成为记忆中的一部分。从十二三岁生理、心理进入青春期,到现在就要无可奈何地迈出这个青春的圈子,十四五年的青春,就这样毫不留情地要和我脱离关系了。我曾想,对于青春,我已经没有畅想的资格,在愈发远去的青春背后,我只能不无感慨的怀想那些流逝的岁月和青涩的故事。
有着浓郁绿色的青春,是每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最让人怀想和留恋。它是小学生稚气未消的脸庞,在读书的清晨缀满晶莹的露珠;它是少男少女懵懂的情怀,在夏日的午后眼望那扇紧闭的木门;它是新兵胸带红花的喜悦和自豪,在入伍的日子里把激情和热血尽情地挥洒;它是刚考入大学的学子,它是刚走上岗位的青年,它是初为人父、人母的激动,它是责任、义务的起点和向往、追求的开始……总之,和奋斗、朝气、向上有关的,你说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这就是青春,神奇得犹如一个大魔盒的年华。在青春的年纪,我们被小虎队帅气的小伙子们所吸引,被刘德华、张学友他们的风采所征服,为周慧敏、关之琳清纯的美貌沉醉痴迷……80后的青春,过多的渲染上了港台的色彩。而今,四大天王们也都已经青春不再,在他们已显疲惫和沧桑的脸上,我们读出的不仅有年轮,更有对年轮心酸的理解。也许刘德华凭借几十年如一日的干劲全面发展成为当代“万人迷”,张学友在唱功上取得举世公认的成绩,都是对美好青春的一种追忆和延续吧!曾几何时,一本盗版的《汪国真诗选》在同学之间在班级之间甚至在学校之间广泛地被传阅,这个戴眼镜的年轻诗人以其特有的细腻和温暖,感动了多少正上中学的少年!一首首短诗,至少在那个还没有网络的时代给我们营造了多么美好的让人无限畅想的空间!多少年后,我们也许会说,汪国真的诗歌很浅,很白,没有深度,但至少那些长短句都曾影响了我们的成长,都曾打下了极深的青春的印记。鉴于这一点,汪国真完全可以心安理得的安于目前现状了,因为他的创作所呈现的那一片浓郁的绿色,曾经给广大青少年足够的呼吸空间,从而让这代人变得更加清澈透明。
十来岁的时候我们刚刚从生理年龄上跨入青春期。容易被异性吸引成为那个时期的我们的主要特点。也就是从那时侯开始,我们不再幻想像变形金刚那样无坚不摧,不再痴迷于恐龙特级克塞号的人间大炮、一级准备,也不再像以前一样睡梦中被猫和老鼠的滑稽笑醒,取而代之,被称为荷尔蒙的一种物质在体内催化着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被动成熟。青春在这一时刻显现出它纯洁、美好的面孔。对异性的好感和渴望让我们不再在课桌上划分地盘,大度,尽管是及其表面和有限的大度,彰显了一种人性深处固有的美好。或者在女孩子面前满教室里逮老鼠,争着干一些体力活,绞尽脑汁地要把男子汉的力量和气魄呈现出来。伴随着童年的逝去,青春开始写在了每个人的额头、脸颊,同样,责任和义务也在一定程度上植根在我们的心里。尽管那时候我们已经喜欢上女孩子的裙子,已经在潜意识中模糊却深刻地喜欢对方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但羞涩的我们还是小心翼翼地把话藏在心里,也许多少年后,那句话已烂在了心里都未曾说出。这就是青春,每个人甜蜜又略带苦涩的青春。青春像那青涩的杏子或毛桃,站在山腰兴奋地眺望这个世界,但自身的不成熟注定不会成为生活的主流,但关于梦想、爱恋的美好回忆却要永远镌刻在一辈子的记忆中。在我们老了的时候,每当坐在树荫里想起这些,参差不齐的牙口也要发出苍老却温馨的笑。青春,我们曾经走过的那段美好年华!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崇拜英雄的习惯,一些出类拔萃的少男少女也就应运而生了。初中阶段,深圳少女郁秀的一本《花季·雨季》风靡全国中小学;高中时期,一个名叫韩寒的上海少年又横空出世了。这是一个引发许多争议的年轻人,文科知识渊博又扎实,但数理化成绩却及格不了;年纪轻轻却满口脏话,看什么不顺眼就口诛笔伐;留着长头发笑起来诡秘十足;以少年作家的姿态吸引了足够的眼球之后又做了赛车手,依然我行我素,无惧无畏。韩寒比我还小一岁,所以从九十年代末就很是注意了这位怪才。也正是他成名之后,网络和社会上才开始了“青春文学”和“80后作家”的大讨论。不可否认,不管韩寒个人素质到底怎样,他却引领了一个喧闹时代的到来。也许最近几年他的人气已不及后来居上的四川小伙郭敬明,但韩寒还是以其鲜明的个性保持着他在广大青少年中持续了将近十年的影响力。我想,这也是青春的力量,“我行我素,无惧无畏”,青春可以冲破一切藩篱,特立独行应该是所有年轻人共有的特点,敢于说“不”也应该是我们区别于成年人的一个特征。正是代表了九十年代末广大青年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知行为、要求被社会承认等,韩寒从十年前走入了人们的视野。我固执地认为,能得到这么多人的承认至少是关注,韩寒的性格和做事风格是主要原因,而《杯中窥人》和《三重门》倒在其次。因为那样的文章和小说,并无什么太大的新奇,也不是只有韩寒才能写出。他后来的《长安乱》给人留下的拙劣印象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叛逆成了以韩寒为代表的广大80后的一致特征,80后的青春又明显地渲染上这种半颓废的色彩。所以我说,时代是不一样的,每个时代的青春也随着就大有区别了。如果说韩寒只是一个写手而不能算英雄的话,那四川那个因救火而壮烈牺牲的少年赖宁却绝对无愧于这个乔峰般的称号。这是一个把生命永远定格在14岁的川娃子,森林大火成就了他永恒的青春。同样是青春,赖宁的青春为集体财产的保护而戛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