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总要在离开家后,才知故乡的可贵。也总要看过他山的景致之后,才懂得故乡的清丽与恬淡。或许,年轻的心终究是不安分的。总想要走很远,去看看彼岸的日落是不是比此地的更瑰丽,彼岸的花开是不是比此地的更绚烂。总想
总要在离开家后,才知故乡的可贵。也总要看过他山的景致之后,才懂得故乡的清丽与恬淡。
或许,年轻的心终究是不安分的。总想要走很远,去看看彼岸的日落是不是比此地的更瑰丽,彼岸的花开是不是比此地的更绚烂。
总想象着彼端的天空能够看到皎若银盘的月,或者灿如美目的星。不会有沙尘的困扰,也没有乌云的阻挠。
只是今日才知,无论这里的夜空多么璀璨,哪怕如梵高笔下那片魅惑的星海。我的心总还是被地上不时吹起的尘埃所牵动。
原来,只有泥土的味道,才是思乡之人最深刻的牵绊。因这土地是没有分别心的,就像一首年幼时就学会的童谣。总是温柔的守候在侧,透露着关于家的讯息,故乡的温情。

故乡的树
记得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我念“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她总说,这是对我们家乡最贴切的描述,一定要牢牢记住。
但那时的我从未将此句放在心上。因为常听人说“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又有人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便觉只有故乡之外的地方,才有美景,才有情致。于是便将这话搁置在一旁,不了了之。
直到在这离家千里的地方,看到岸边那排力不从心的垂杨时,才想起故乡的柳树总是茂密如同女子的发丝。纠缠着,凌乱着,却也美丽如斯。
故乡的柳很是合群,从不傲慢得独生,亦不霸道得掠夺。它们总是一株挨着一株生长,挽手并肩生于河的两岸。如这城市最虔诚的守护者。它们也是从不吝惜的,总是竭力垂落那碧绿的绸带,给存于那方土地上的人们带去清凉。就像盛暑天里的一碗绿豆汤,总能沁人心脾。
天热起来的时候,柳树下就开始了喧闹。有人会在树下支起桌子,打上几圈麻将,调笑着日常琐事。孩子们总会爬上树去摘那最晶莹的丝绦,做成帽子戴在头上,好像林中的小小精灵。更有上了年纪却依然朝气蓬勃的灵魂,在树下尽情的舞着他们那摇曳多姿的生命烛火。我想,这座小城里的人,根都是在着柳树下的,因为柳树总是庇护着我们,也孕育着我们。
这就是故乡的柳,高大的,繁盛的,却也细腻温婉。一如这城里的北方汉子,粗犷并且张扬,但内里总还是清得像一汪水,澄澈而又单纯。有种孩子气的明朗。

故乡的水
父亲自小是在湖边长大的。他了解这城里的水,一如了解他的女儿。
父亲总说起城里的水。说,这里的水最好,最养人。当年逃课总会躲在水里,这样桥上的先生便找不到他,奈何不得。
这里的水,也练就了他非凡的游泳功底。时常一个猛子扎下去,就没了踪影。
好一会儿才从对岸冒出,对着我招手呐喊。他总会这样哄着他的女儿,宠溺的,不善言辞的。
只是初长成的我从未领略过这水的轻和柔。总觉“时来泉水濯尘土,冰雪满怀清与孤”的趵突泉不过是几处稍显活泼的泉眼。而“人从锦回文里过,舟在画屏风上行”的大明湖也仅仅是一汪清透有余的池塘。从而并无太过留意,也不曾用心。
上次回家之时,父亲坚持带我重游这城中的水。才知自己当年错得有多离谱。面对如此的澄明,却还不觉。只怪当年的心不够敞亮,亦不够清明,白白荒废了这良辰之下的惊艳。
父亲告诉我,城里的泉水、湖泊,每一处都是相通的。就像一张银丝编成的网,铺张在这土地之下。所以城里的泉都是活的,能够肆意奔走,自在随性。难怪这里的水总是那么透亮,甚至是水下幽蓝色的青苔都是明晃晃的,带着日光暖洋洋的气息。
水中常能看到一枚枚闪烁的钱币。或许是懵懂而炽热的心,在此许下一个个纯洁的愿望。我想,这水是不会辜负她们的,毕竟如此纯白的心意只有它才能读懂。
这城里的水因为彼此交通,心心相惜。所以比别处的更加善解人意,总会不时的冒出一串小小的气泡,像极了温润的珍珠。也好似一句呢喃或者絮语。只是这言语也是轻盈的,静悄悄的。好像怕会惊动了池中的鱼儿,或者那些沉睡的心愿。
所以我总觉得,这城里的水是会呼吸,会思考,甚至是懂情爱的。

我的父亲母亲
如说故乡的景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月光,那故乡里的情便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
这城虽大,但总有一处是我最为安心的所在。那便是家。
家最简单,片瓦遮身,立锥之地,就是家。家又最复杂,因为只有爱满心头,情丝长系,才能称为家。我真的庆幸,我有家,有爱,还有爸妈。
母亲是个明理的女子。年少时候的她便如今日的我一般,爱看书,爱摘录,也爱自己涂涂抹抹。只是当日太多机缘巧合,让她终没有机会安静的写字。
她总对我说起那个故事:当年贫寒的家境,没有书可供她阅读。她就步行上学,只为省出几分几角的车费,可以买书。那时家里没有诗词集,她总会守着台破旧的老式收音机,跟着朗诵者不知疲倦的抄录,一写就是大半夜。
母亲最厚的两本古诗词选集,还是父亲在和母亲恋爱时候送她的。父亲当日说,知道你爱看书,就给你买了。
一本就要15块钱的书,在当时可谓花掉父亲大半的积蓄。但父亲是从不在乎的。他的心很细,但嘴却很笨拙,只会用行动去表达自己的关怀。还好,母亲是懂得欣赏他,珍惜他的。
母亲还是个有傲骨的女子。她总能立于这嘈杂的尘嚣之上,从不会被诸日的繁琐,和厨房的油烟侵染成一个只知劳作的主妇。她总会找些自己的事情做,虽然很细小,但这一份独特,也正成全了她的骄傲。而她最爱的事情,就是读书。
她在我很小的时候便开始盯着我看书了。同时还教会我朗诵。她总说不会朗读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明白个中滋味的。现在我也总有朗诵的习惯,而读时,总会想想若换做母亲,会怎样的抑扬顿挫,掷地有声。
母亲一直都有让我背诵唐诗宋词,但她从不强迫。只会把书拿到我面前,对我说,我觉得这首很好,你看看。
我一读,便会爱上,并且常觉相见恨晚。总会一个劲得读,直到能够熟练流畅的背出。而母亲总会欣喜而惊讶得看着我,我知道那时,她是幸福的。
有这样的母亲,是我的幸运。是她用她的慈爱,为我撑起一片无风无雨的港湾。也用她的自持,引领我开启文字的旅程。她的形象,远比慈母来得庄严和高大,她就像灯塔那样,屹立在我的心头,指引我的方向。
而父亲就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