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近翻《滨州日报》看到一则启示,其中说滨州日报社将在资料室设立专门的“滨州书架”,并向社会提供相关公益性借阅服务。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利民工程,我想到自己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听芦轩文集》(
近翻《滨州日报》看到一则启示,其中说滨州日报社将在资料室设立专门的“滨州书架”,并向社会提供相关公益性借阅服务。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利民工程,我想到自己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听芦轩文集》(以下简称《文集》)符合要求。在送书的同时,我的思绪漫游在了已经逝去的流年涟漪中。

书的来龙
说到履历人们往往感到枯燥,但不得不说的是,我从事文字工作足足有二十多年。年轻时在部队,济南军区的《前卫报》给发表篇文章,自己会爱不释手,着实激动好多天。1980年初,从连队调到了军分区的组织科。部队的组织部门,担负着党务和党委的综合文字等工作,几乎天天耕耘文海。1992年,在军分区首长和地委主要领导的关心下,根据我的特长,转业到了地委办公室,还是干老本行。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除去那些繁多而严肃的公文外,许多报刊杂志也留下了自己鲜明的印记。这里面有结合工作形成的调查报告、消息通讯,有通过深层思考,结合业务形成的论文,也有忙里偷闲,抒发个人情感,激浊扬清,创作的诗词和杂文。几十年下来,那些带着个人署名的报纸杂志样刊,被我积累了三大包。如何收藏这些自视珍贵的资料?经反复考虑,还是出本书吧。2008年11月《文集》按计划出版了。全书分通讯、言论、诗词、论文、工作论坛、调查报告等六个部分,计三十余万字。由于自己长期处在一个地区(市)政治、经济或军事的枢纽岗位,所以《文集》也或多或少、程度不同的反映了一方热土,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多彩历史。《文集》出版前后,得到了几位忘年挚友的热情帮助。《滨州日报》原总编纪德修、市电视台原总编王培栋两位老先生建言把脉,现《滨州日报》副总编李志武先生为《文集》精心撰写了书评。

凝结着与乍启典老先生的情谊
《文集》的封面是请中国美协会员、滨州学院讲师徐冰先生设计的,古朴、简洁、雅致。每当我捧起书本,封面上乍老先生的题字与书画总引起我深切的怀念。乍老故乡是高青县高城镇,与我老家桓台县高王村,仅有小清河之隔,南北距离不足十华里。解放前,为生活所迫,乍老曾一度在我村忙于生计。他住在族伯马英芹家里,干木匠活,卷烟卷。乍老诚实敦厚、心灵手巧,在我村颇得好评。记得小时候,大年初一拜年,每到族伯家门口,人们都驻足逗留,欣赏品评在大门上方由乍老制作的透雕门楣。后来我为此创作了一首《七绝?忆乍老为族伯门楣旧作之透雕》:葡萄累累猕猴影,傍路流连细品评。徒属班门为圣手,沧桑百岁大师成。1972年我入伍到了滨州,就经常去探望、拜访乍老。族伯也来看望老朋友。有一次,我想请乍老给书房题写个斋号,没想到乍老写好后,同时送了我一幅《幽谷散香》图。我视为珍宝,《文集》封面设计时,我想到了乍老赠予的书画。乍老驾鹤西去了,但他的艺术形象永远活在我的心中!为了纪念乍老,我以赠画为题材,写了首《读乍启典先生<幽谷散香>》:兰蕙原生壑谷中,艾萧遮掩乃从容。有贤幸遇如掘采,散远清香未改衷。这首诗在《羲之书画报》举办的第二届“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家邀请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难忘的几个通宵
对爬格子这活儿,俗话说得好,好汉子不干,赖汉子干不了。我觉得,所谓干不了,有智力因素,也有体力和毅力的问题。《文集》中有篇曾被济南军区和滨州市报刊采用的通讯,题为《大柳河畔的丰碑》。那是1990年七月份,无棣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位于县城东面的河沟乡是重灾区。在抗洪救灾中,该乡王白杨村的基干民兵王云岭光荣献身。彰扬先进典型,也是部队组织部门的职责之一。军分区首长接到报告后,立即派我带领宣传科的李维胜同志,连夜赶赴王白杨村调查采访。汽车沿着220国道疾驰,然而到了河沟乡南侧,面对已经冲毁、淹没的道路,我们只好蹚水前进。或是洪水,或是烂泥巴,赶到王白杨村时已接近夜间零点了。早已接到电话通知的乡党委书记于大恒和村支部书记田玉山,详细介绍了王云岭牺牲的具体情况。经过两个多小时地认真座谈,再蹚回汽车旁时,时针已近凌晨四点了。《文集》中还有篇调研文章,题为《关于赴浦东、苏南考察开放型经济的情况报告》。那是1994年5月中旬,为了贯彻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精神,时任地委书记的王道玉同志带领地委办公室、研究室和各县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等一行15人,先后到上海市浦东区、江苏省苏州、无锡市及所属的昆山、张家港、无锡县、无锡市郊区和三个乡镇、4个村庄、11个企业进行了考察学习。回来后,领导安排我起草考察报告。通过汇总情况,整理记录,起草工作持续了三天。第三天晚上,文思涌动,一发而不可收,至次日晨,近15000字的初稿形成了。那时我仍住军分区,当我迎着朝阳回宿舍休息时,战友好奇地问:“起得这么早,先转回来了?”我笑了,“还没睡呢!”
获奖证书的联想
工作了四十多个年头,立功受奖的奖章、证书一大摞,在我看来,那多数是工作中组织上的鼓励。粗略算来,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三次,等等。但和《文集》有关联的,也确实不少。譬如,言论部分中有篇《劝君切莫“拉舌头”》,主旨是鞭挞自由主义歪风,获得了1990年“全省市地党报头条言论双竞赛”三等奖;工作论坛部分的《积极投身北带开发加快实现“海上滨州”》,调查研究部分的《依托沿海优势发展海洋经济》,分别被评为2005、2008年度滨州市人文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文集》诗词部分中的《水调歌头?庆祝党的生日》、《水调歌头?甲午战争百年祭》,经过后来以诗词格律严格规范,在中华诗词学会和解放军报社举办的全国诗词大赛中,也分别获得了优秀等奖励。
说起《听芦轩文集》,引起了我多元地回忆。我相信,有她的激励,在今后人生道路上,一定还会有续集地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