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2010年3月23日(农历二〇一〇年二月初八),是我们新安人民引以为自豪的韩钧将军逝世60周年纪念日。2010年9月3日,又是中国人民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的日子。此时此刻,我再一次想起了我们
2010年3月23日(农历二〇一〇年二月初八),是我们新安人民引以为自豪的韩钧将军逝世60周年纪念日。2010年9月3日,又是中国人民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的日子。此时此刻,我再一次想起了我们新安人民的骄傲、抗日名将——韩钧将军。
1912年,河南省新安县石井乡前北斗村韩五桂喜添长子。韩五桂为人正直,不畏权势,在村中颇有声望。他望着哭声嘹亮的小家伙,对妻子高氏说:“这小子出世就不安分,像个大闹天宫的孙猴子。”就是这位出生时被父亲称为“一个注定要大闹天宫的孩子”,在他短短的37年人生历程中,曾在北平草岚子监狱和薄一波并肩战斗,铮铮铁骨让敌人胆寒;曾在“晋西事变”中与阎锡山斗智斗勇,屡挫其奸谋;曾在陈谢兵团挺进豫西中,与陈赓一道运筹帷幄;笑歼国民党武庭麟的十五军……他,就是被毛泽东亲切地称为“娃娃将军”的韩钧。
韩钧,1912年生于新安县石井乡前北斗村。他19岁就离开家乡投身革命,历经牢狱考验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浴血战场,屡建功勋。曾任山西新军决死二纵队政治主任,决死二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四纵队副司令,中共北平市委秘书长,北平市军管会秘书长。建国前,韩钧劳累过度,宿疾复发,不幸去世,时年37岁。
作为石井人,我对韩钧将军的认识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
1981年8月,我升入石井乡山沃初中三年级就读。教我们语文课的是一位“老学究”——李同文先生。李老师教课的最大特点是“活”:教课文,它不局限于教材,常常从其他地方给我们补充一些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篇目,用他那颇具书法神韵的楷体抄写在黑板上,一字一句给我们讲解,然后让我们读背;教写作,他常常带我们爬上学校南边的寺坡山顶,让我们登高望远,饱览祖国秀美山川,然后回到学校作文。然而,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给我们讲他师从他的伯父——李筠求学的经历;讲他的伯父子承父业,安贫乐道,舞文弄墨,吟诗作赋的故事;讲和他一道求学的他的同窗同学的趣闻轶事。有一次,他就和我们讲到了韩钧在陈谢兵团挺进豫西荣归故里时,十里下马拜访恩师李兰滨的感人故事。说是1944年冬天,韩钧奉命从山西回到老家豫西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时,从西沃强渡黄河,忙里偷闲,回到石井,拜访恩师。他的老师家住石井西北的太平庄村,距离石井足有十里之遥。而当时已是山西新军决死二纵队政治主任和司令员的韩钧,一到石井,就翻身下马,手执马缰,徒步十里,来到太平庄老师家门前。老先生一见是得意弟子韩钧回来了,喜不自胜,感动得老泪纵横。师徒二人挑灯夜话,通宵达旦。从此,韩钧步行十里拜师的佳话,便在石井方圆左近传开了,韩钧的英名也越传越远。当时年幼的我,之所以对此印象深刻,是因为,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我们石井这穷乡僻壤,竟然也出了这样一位大人物!
现在,我手头珍藏着两本李兰滨父子的诗集:一本是新安县地方史志办编印的赏茅斋主人李兰滨的《赏茅斋诗稿》,一本是洛阳诗词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兰滨之子李筠的《竹波诗草》。这两本小册子的作者,就是我的老师李同文先生当年常常和我们提起的李氏父子,系荆紫山南麓太平庄村人,父兰滨(字香圃)仙逝于1945年,子李筠仙逝于1983年,均葬于荆山之阳,太平庄之侧。这两本小册子的主编陈耀文先生,也是李氏父子的得意弟子之一,祖籍石井乡火石疙瘩村,退休前系洛阳铁三中教师。他受先生临终之托,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前后历时几载,才得以使这两本诗稿出版传世。我之所以奉为至宝,因为我是石井人!
大概是1985年前后吧——现在记不清了,穷得发疯、又嗜书如命的我,那时正因身有残疾、家境贫寒,辍学在家,发愤自学,是石井乡的业余通讯员。也许是太想读书又实在弄不到可读之书的缘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不知从什么地方通过什么渠道,借到了一本关于老区石井的党史资料。劳作之余,就一字不落的读了起来。记得其中单是记述韩钧其人其事的内容就占了很大的篇幅。细读之后,我对韩钧将军有了一个全面、系统而又准确的了解,对将军从求学到参加革命的人生历程了然于胸,同时对他的高洁人品和过人才华也更佩服了,对他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心想,什么时候有机会,到将军的出生地和故居看一看才好!
时光飞逝,转眼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我,也已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从教于新安二高。2008年,为缅怀韩钧同志和以韩钧同志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前辈的英雄业绩,弘扬他们的革命精神,新安县专门成立了韩钧研究会,先后编辑出版了两期会刊《韩钧研究》。韩钧研究会,本来是我县几位德高望重的离退休老同志,出于对韩钧将军的热爱之情,自发成立的,但由于自己爱好写作,每逢活动总要积极参加,加之自己身为将军故里之人,出于对同乡先贤的敬慕和热爱,在拿到《韩钧研究》之后,每期必看,一字不落。读着那一篇篇令人热血沸腾的文字,我仿佛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的战争岁月,眼前浮现出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在敌军戒备森严的北平草岚子监狱,在山西新军决死二纵队,在即将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平……那一幅幅惊天地、泣鬼神、气吞山河、光夺日月的壮丽画卷!
今年暑假回乡探亲,在石井窨头村口,一座庄严巍峨的牌楼赫然而立,上书“新安革命老区窨头村”,这使我想起了在我们老石井的辖区范围内,像这样的革命老区,还有黑扒村和刘黄村(小浪底移民后先是划归西沃乡,该乡撤销后划归北冶镇)!睹物思人,我再一次默默想起了韩钧将军!现在,我终于明白,新安大地之所以能够产生像韩钧这样的一代将军,是因为这里有诞生和养育将军的土壤——这一个又一个的革命老区!作为老区的后人,我们要加倍珍惜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我们美丽而又富饶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