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元旦音乐会
作者:富贵病时间:2025-04-16 17:10:01热度:0
导读:我带着憧憬兴致勃发地提前进入了世纪剧院,准备观看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献给中国观众的元旦音乐会。演出前漫长的半小时候场,使我不得不慢慢入静扫瞄座无虚席的观众大厅:他们或带着夫人和孩子,或带着恋人或朋友,那
我带着憧憬兴致勃发地提前进入了世纪剧院,准备观看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献给中国观众的元旦音乐会。
演出前漫长的半小时候场,使我不得不慢慢入静扫瞄座无虚席的观众大厅:他们或带着夫人和孩子,或带着恋人或朋友,那井井有条文质彬彬,沙沙沙翻阅节目单的声音,多么地温馨悦耳,多么地清香迷人,细细地品味一下,这里的观众好像对交响音乐会,如此温文尔雅,如此平静如常,好像他们是经常来这里观看演出的常客。
做这里的常客可不容易呀,一二等票都是千而八百的,最次等票也要二百八十元。这时,我对在坐的观众油然产生了另外的一种莫名的感觉。这种感觉说不来是羡慕还是嫉妒:我不仅是羡慕或嫉妒他们住在皇城脚下的富有和阔气,还羡慕或嫉妒他们的所谓的高雅或卓尔。我又一次地扫视了观众席,那一种莫名的感觉越来越沉重。
我像害怕打扰了我的好心情,努力地回避这种沉重,更不去深究那些不掏钱白看戏的特殊观众。只是想,能有这么多北京人平实地观看交响乐,这对于中国的过去和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无论是从经济生活上,还是从精神生活上都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超越。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又慢慢地恢复了刚入席时候的平静。
我正想入非非,舞台上由远及近地骤然滚来隆隆的架子鼓的轰鸣声,观众厅里随着滚动的声响,也趋然铺陈过来一阵阵沙沙雨声似的掌声。这一阵阵沙沙的“雨声”,像一张薄薄的彩绸徐徐展开了帷幕,亮出已经排好了队形各就各位英姿勃发的乐手们,随之又牵引出交响乐队的指挥,他身着燕尾服,手执指挥棒,面向观众彬彬有礼信步匆匆地向舞台中间走来。此时观众厅里的沙沙细雨的掌声,突然像猛然加大了油门,骤然爆发起一阵急风暴雨似的掌声。这是久已候场的观众对演出开始的热烈欢迎,也是中国北京对来自异国他乡的奥地利的交响乐团的热诚礼遇,更是元旦款款而至的跫音。
《春节序曲》冲破雷鸣般的掌声在演奏大厅里浑然回荡,这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李焕之的一首热情洋溢豪情奔放的喜庆之曲,维也纳的艺术家们随乡入俗,运筹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一下子把全场的观众抛进了喜庆的海洋里,哗然一声地揭开了音乐会的序幕。
我情不自禁地和全场的观众们一样,用最热烈的掌声表示我对维也纳的客人们高超的音乐经营之道表示由衷的钦佩。
维也纳的艺术家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仅是为友好而来,更重要的是肩负着传播民族的文化的使命而来,因此,他们的演出要做到既让中国人喜欢,又要不辱使命,所以,这场演出首先必须安排中国人最喜欢的曲目,然而,努力传播他们的经典文化,毕竟是他们此行的重头戏。
这一场晚会中十八个曲目,就有十二个曲目是施特劳斯的曲子,施特劳斯,是世界的圆舞曲之父,他的代表作《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中国观众众所周知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被称为奥地利第二国歌,每年新年钟声敲响后,广播电台播送的第一首乐曲就是《蓝色多瑙河》。大厅的观众随着《蓝色多瑙河》乐曲的旋律,仿佛看到了美丽的蓝色多瑙河款款流淌,听到了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腾,人们通过这首乐曲,像陶醉在多瑙河两岸的迷人景色中,观众们的心情开始在流淌的乐曲中翩翩起舞。音乐轻巧而活泼,自然而流畅。随着乐队指挥那柔风拂柳的身姿的摇摆,随着乐队指挥棒在空中舒展地流动,小提琴的演奏的旋律,像那月光下泛起的粼粼波光,把悠远的《渔舟唱晚》似的中国古调也轻轻地托出了水面,它激荡着河水在岸边的礁石上轻轻地拍打,像母亲的摇篮曲晃悠着安祥的娇儿那天真的梦境。美妙的乐音,充满了温馨而爽朗的滋味:春天走近了,黎明到来了,荡漾在蓝色多瑙河水面上的乐声,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他色调柔和,旋律娴雅。连奏的音符特富有流动性,把旋转不停地园舞场面表现的鲜活动人,让人一听到乐曲就有即下舞池的跃跃欲试之感。此时,不禁使人悠然地想起我国古人的两句诗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当然,多瑙河并不总是那么柔波荡漾,他也有惊涛骇浪横空冲撞的时候。随着像迎头劈下大刀阔斧的指挥手势,交响乐队的演奏就如晴天霹雳,其效果就像指挥人手上崭新的布匹或绸缎断然撕裂开来的声音,这种声音足以能让沉迷在刚才柔情似水的情感中人,顿时为之惊醒起来为之振奋起来。铿锵的旋律,带动一阵欢快而热烈的场面,推出全曲的高潮,正当人们为着最为热烈的音乐所激动不已的时刻,乐曲在最高潮的顶峰中嘎然而止。经片刻的静谧之后,人们才从热烈的音乐情绪中回过神来,随之,一阵山洪爆发的掌声冲天而起,经久不息。
我坐在大厅里,好像完全被音乐化了,完全被《蓝色多瑙河》化了,也完全被施特劳斯化了。看来,古人造出“文化”一词,真是贴切无比,他“文”在前头,“化”在后头,“文”是手段,“化”才是目的;“文”不“化”人,要“文”何用?“文”以“化”人,文之存焉,文之兴焉,此乃文之道也。但真正的能化人的文化,那是天才文化,也是精典文化,没有像维也纳艺术家爱乐交响乐团的那一班的人才,那一番的功夫,是不能为人们称之为经典文化的。维也纳艺术家爱乐交响乐团演出的成功,就在于他们完全不自觉地化观众于他们的音乐之中了。
据传,《蓝色多瑙河。》的曲作者约翰、施特劳斯是不折不扣的音乐天才和“狂欢节之王”,他和他的弟弟约瑟夫联手,几乎垄断了维也纳的舞厅和圆舞曲的创作,每年的狂欢节,听众们都期待着他们拿出新的曲子。在如此繁重的创作任务面前,小约翰、施特劳斯是怎样应对自如的呢?每临作曲之前,他只将标题拟好,至于曲作他总是先按兵不动,常常临大演出之前,谱纸上还是一纸空白。乐队成员往往被他的沉着急得惶惶不安,也为他捏着一把汗,可小约翰却不慌不忙地一心等待着灵感的降临。当灵感真正降临的时候,小约翰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只见他笔上端洁白的羽毛不断地颤动着,他不假思索笔走龙蛇,一串串音符恍若清澈的泉水,踪踪不断地流淌出来,不一会儿,一部作品就一气呵成地悄然问世了。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横溢才华由此可见一斑了。
这样的音乐文化才是经典文化,才是化人的文化。
整场音乐会共计十八首曲目,其中也有三首曲目是中国的,一首《春节序曲》,另外两首是中国民歌《走西口》和《北京喜讯到边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