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作为边贸重镇的托口,由于苗侗汉各民族的长期友好相处,中原文化和地方文化相互包容相互影响,使得托口地区的地方文化显得特别丰富多彩,这里重点说说托口的剪纸和刺绣。托口人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如画风光里,自然长期
作为边贸重镇的托口,由于苗侗汉各民族的长期友好相处,中原文化和地方文化相互包容相互影响,使得托口地区的地方文化显得特别丰富多彩,这里重点说说托口的剪纸和刺绣。
托口人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如画风光里,自然长期便有爱美的风尚,尤以女性为最。剪纸和刺绣便是她们展示才艺的重要手段。童鞋/童帽/口水兜/枕头/帐檐/眼睛盒/扇袋/烟荷包/背带/嫁衣/围裙/门帘都有精美的绣花。尤其是姑娘的嫁妆,更是特别讲究,从绣鞋到被面,大小绣品多则数十件,少也离不了十多件。前后得准备好几个月。这是展示娘家家教和新娘女红的重要内容。有些人家姑娘自己绣不好,家里不惜重金也要请当地有名的绣娘代劳,以撑门面。
绣花前要先描好图样,内容大多是莲生贵子;白头到老;龙凤呈祥一类。描图样是用一种半透明的白纸,描好后用剪刀剪下来贴在绣件上,然后再绣。除了绣花图样还有便是窗花,过年时用得最多。
托口剪纸的高手大家公认是一位姓戴的老奶奶,人们都尊敬的喊她戴老婆婆。戴老婆婆是随父母从江西过来的,家里开了一个染坊,除了染布还做腊染,所以她从小就从腊染师傅学描画样,又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剪纸绣花的技艺。她的剪纸不用图样,全凭心出,面对一张白纸凝神片刻,便不假思索,挥动小小剪刀,左弯右拐,一幅幅金鱼闹莲\喜鹊闹梅便栩栩如生的跃然纸上了。
戴老婆婆能剪的花样不知有多少,只要你想要的,全都有求必应,而且立等可取,于是方圆百里的绣娘都爬山渋水,慕名来求。1956年,她已84岁高龄,在托口逢集的日子,她还会当街摆个小凳,现场献艺。当时在托口文化站工作的欧阳鼎先生曾收集了她四百多幅剪纸作品,可惜在反右时,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欧阳鼎先生被划为右派,这些民间文化的珍宝也被全部毁灭。
说到托口刺绣,必然要说到至今健在,已有八十七岁高龄的粟主秋老人了。
粟主秋老人也是随父母从江西迁来的。她的父亲靠一挑箩筐赶乡场养家糊口。三妹和二弟不顾家境艰难,一个读初中,一个读师范,只好委屈做大姐的在家学针线。因为同是来自江西的老表,温顺善良且又聪颖的她便理所当然的成了戴老婆婆的得意弟子。
粟主秋十五岁那年,由当地绅士作媒,嫁给了父亲。父亲在镇上的书院教书,除了课教得好,还继承了家传的书画之风,尤其画得一手好菊花.画风清淡高雅,宛如其人品行.课余常给母亲绘制一些自己设计的绣画图案.母亲的针线活越做越好,父亲的图案也不断翻新.母亲给小孩子的帽子、鞋子绣上栩栩如生的菊花、月季花,父亲给图案配上几个艺术字“小主人”、“小花朵”。新娘子的枕头上,绣着翩翩起舞的双燕、白头翁。父亲再配上几个字“比翼双飞、白头到老”
粟主秋十四岁那年,由托口一带很有名望的绅士作媒,许给了会同一家颇为殷实的书香人家的少爷。不久,那个少爷不幸被毒蛇咬伤了,倾刻间肿到了大腿,还算乡里的草药师妙手神功,使他很快化险为夷,虽然受伤的那只脚稍有点后遗症,并无多大影响平常根本看不出来。消息传到粟家家时,旁人议论,也许那个少爷本来就是个跛子,怕这边知道了要悔亲,才编出这个借口的。粟家却很爽快的说,一女娶人,终生不改,就算真是这样,也是前生的因缘。
那时的男女不到入洞房是不能见面的,所以母亲直到成亲后才知道父亲非但不是一个有残疾的人,倒是一个像貌英俊,眉宇间凝聚着智慧和温柔的人。
不巧的是出嫁后不久,她的年仅三十二岁婆婆又去世了。公公为此很伤心,写下了血泪交融的感怀诗近百首。当时她丈夫的四弟还只两三岁,真是长嫂当娘,她除了三餐茶饭要做,早晚对祖父辈的烟茶请安,还得给四弟穿衣、洗脸、洗澡。
从小镇来到偏僻的会同乡下,十五岁的她在那所谓世代书香的封建家庭里,生活可想而知是多么的枯燥和寂寞。那时丈夫已在黔城读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时间稍久一点,好心的公公便让她走一趟娘家。她总是随身带上一大包袱鞋底,有公公的,几个弟弟的,未出嫁的妹妹的。每次从娘家回来,公公看到她纳的鞋底,针脚横斜相对,倒看竖看都是整齐均匀,嘴上不说,心里总是暗暗夸奖;到底是娘家教导有方,又贤德有能干。
那时她丈夫的二弟已结了婚,弟妹是托口张家大院的小姐,也是读过师范的。每次进山,涂脂抹粉,花旗袍,高跟鞋。作为大嫂的粟主秋依然是淡装素裹,低眉顺眼,忍苦耐劳。有一天,公公因为二媳妇嫌早饭的菜不合口味,唠叨了两句,当即口撰了一幅对联:“节约须随时代,浮华莫逐潮流”。一褒一贬,寓意鲜明。
那时丈夫已在教书了,但俸谷很少。公公和他的父亲都爱抽鸦片,祖上留下的家产被他们先后卖得已所剩无几。但他们不去反省自己“创业无道,守成无能”反而责怪做儿子的不知道经营田地,花钱读了书回来,只有那么点收入,还不如各自分家,自奔前程的好。他们哪里想到山外的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们留给后辈的几亩薄田竟然带给后辈几十年,几代人的屈辱和厄运呢?
分家后,他们名下分到五亩田租给一个叫辛酉瘸子的佃户耕种,自己接了托口罗岩小学的聘书,来到一个山青水秀的乡村小学教书。后来丈夫调到镇上的书院,即当时的公立完全小学。丈夫除了教课教得好,还继承了家传的书画之风,尤其画的一手好菊花,画风清淡高雅,宛如其人品行。课余常绘制一些自己设计的绣花图案。现在粟主秋的针线活越做越好,父丈夫的图案也不断翻新。她给小孩字的鞋子,帽子绣上栩栩如生的菊花、月季花,丈夫再配上几个艺术字:“小主人”、“小花朵”。新娘子的枕头上绣着比翼双飞的春燕,白头翁,便配上“比翼双飞,白头到老”尤其是她用碎绸缎扎成小胡蝶,用很细很细的铜丝在绣花针上缠成弹簧,做胡蝶的脚,把胡蝶钉在小孩的凉帽上,小孩一笑一摇头,胡蝶颤悠悠的活灵活现,孩子的母亲一个个露出幸福的笑意,无疑是对她最高的奖赏。
她还自己创造了一种独出心裁的儿童凉帽,用布壳子剪成莲花瓣,用五彩丝线缠在上面,然后拼起来,再接上一个带子。这种新颖的凉帽特别。好销。她还把传统的”狗脑壳帽子“的后沿加长,耳朵改成尖形,创造了一种‘兔子帽”。她绣的传统式样的方型长枕头,后来被文化馆做为优秀民间工艺品选送博物馆收藏。
粟主秋是托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