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看完晋祠天十点多钟,出来的时候,卖山西特产的相当多。有一个卖手工绣的老虎小枕头的,非常的漂亮,红红的,两头都是虎头。我一问,一个十五元,于是砍价两个给了二十元。买上后,老三从停车场开出了车,我们乘车去
看完晋祠天十点多钟,出来的时候,卖山西特产的相当多。有一个卖手工绣的老虎小枕头的,非常的漂亮,红红的,两头都是虎头。我一问,一个十五元,于是砍价两个给了二十元。买上后,老三从停车场开出了车,我们乘车去祁县看乔家大院。
去祁县,仍是走大运高速,我们从晋祠出来就拐上了大运高速。高速路上的车仍然很少,我们的车跑得很悠闲。
“大哥,我们真是有福之人啊!您看,这路上多清净。”
“我们是大善人嘛!”老七说。
“车少,那我们也要小心点。”我叮嘱老三。
老三说:“明白!”
“我三哥是老司机了。没问题大哥。”老七告诉我。
“大哥说的对,大哥这也叫疼兄爱弟。”老三说。
车急速的向前行驶着。不一会就过了清徐县出口。正走着老七说:“看,交城县出口。”
“交城县不是老华的老家吗?”老三问。
我说:“是啊,交城就是老华的老家。”
老七在翻着山西地图:“这交城距离这条高速就是几公里。”
说着,老七我们俩往交城的方向望了一眼。不远处就是交城。那里的楼房和烟囱已经看的清楚。
望着,车已经过了交城县出口。我突然想起来老华,想起了那个年代。那年我还是个年轻人,当时全国的唱交城的山,交城的水。可没唱几天老华就下去了。
“说实话,老华的人还是不错的。”老三说。
“是啊,他的结果也不错,仙逝时,对他的评价很高!”我说。
老三说:“咳!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啊”
“人家不是说来吗,转眼就是百年吗!”老七说。
我说:“要珍惜今天!明天的生活会更好!”
“我们这不珍惜呢吗,不珍惜哥仨怎么自费出来玩呢?”老三说。
我说:“就要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老七说:“我看啊,旅游是最美的了。我就喜欢旅游。哥三个这多好。”
正说话间,前面出现了一个路口,往右边是太汾高速,往左边是大运高速。老三仿问:“我们走那条?”
老七说:“我们走左边这条”
“没错吗?”老三问。
“七弟什么时间说错过?”老七说。
见他们哥俩在前边说着。我在后边偷偷的笑起来。实际老三知道。他是在没话找话。他是最不喜欢寂寞的一个人,总是爱把气氛高活跃。
说着,前方已经出现了标牌,祁县出口。“这么近啊?”老七问。
“嘿!你以为多远?”老三说。
“甭说三哥,你也是第一次。”老七说。
老三笑笑,将车拐下了高速,来到收费站交了高速费,然后绕了一个大弯出来。出来不远就进了祁县。这可能是祁县的外围,一条宽阔的街道,中间有个小环岛。路正在修着。车不断地绕行。老三将车停在了路边。因为乔家大院在那我们三个谁也不知道,须打听清楚才能走。打听路是老七的事。他主动的下车问路。他向前走去,迎面来了一个骑自行车的老者,年龄大约六十多岁:“师傅,到乔家大院怎么走?”
那老人立即下了自行车,热情的指起路来“顺那条路拐过去,一直走,到乔家堡就到了”。
“谢谢!”老七说。
“别客气”那老者说着骑上车走了。
老七也上了车。
他打听路的话老三都听到了,也不用老七再介绍,就按着那老者说的拐过去上了那条路。
路上的车多起来,可能是去乔家大院的。我们路过了一个小村。路边有几家小吃店。老三将车停了下来:“大哥我们吃口东西!”老三说。
我一看已到了十一点多了:“我们吃点吧!”
旁边有个小面馆儿,我们三人就进了面馆儿。老三爱吃面。我也爱吃面。只是老七不愿意吃面。但老七为了不扫我们俩的兴,他也高高兴兴的去吃面。
开小馆的是两口子。在他们和面的过程中,我问他俩:“这小馆红火么?”
那男的说:“就是对付事。比种地强点。”
“每月能收入多少钱?”我又问。
那男的说:“多了一千多,少了八百。”
那女人也搭了话:“没本钱。就指着卖面。挣俩就不错了。”
我看了一眼,知道两口说的是实话。一间屋,有两张桌子。去了和面的地方,再找不出地方来了。煮面条使的是大号铝锅,还是放在屋外生的炉子上。这样能挣到一千元还真的不错。面和好了。外边的水也开了。我看到,那男主人拿出一个手柠的面条机来,将一块面揉成了长条的面,放到手拧面条机里。那面条机上边有个把,男主人一手攥住那机器的主体,一手拧那把,面条就从底下出来,直接就到开水锅了。这种做法他们这里叫白面饸饹。开锅就熟了,圆圆的条,盛在碗里,浇上卤,吃起来倒也好吃。我们每人吃了一大碗。三碗一共花去十五元钱。还算便宜。
吃完饸饹,我们又喝了点水,就告辞面馆上车。
离开这两口子的时候。那男的还在打着招呼:“下次来一定来吃面!”
老七说:“一定来!”
车启动了,向乔家大院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