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月夜,我独自坐在海边的石凳上,听那波涛的响声。此情此景,心潮随着海水一起澎湃。那颗天涯游子之心早已伴随着月光,飞回故乡,飞到母亲身边,聆听她不倦的唠叨……小时候,在我看来,母亲的唠叨是那么多余。我每次
月夜,我独自坐在海边的石凳上,听那波涛的响声。此情此景,心潮随着海水一起澎湃。那颗天涯游子之心早已伴随着月光,飞回故乡,飞到母亲身边,聆听她不倦的唠叨……
小时候,在我看来,母亲的唠叨是那么多余。我每次出门,母亲总要跟在后面唠叨个没完没了;甚至在我跑出很远时,还能听到她在大门口喊着“别跟人打架”、“早点儿回来”、“慢点儿跑”。对于她的这些话,我早已听得耳朵生了老茧,尽管嘴里一个劲儿地答应着,可根本没放到心里去。当我带着“战伤”回到家中,母亲又是一番唠叨:“叫你别跟人打架,可你就是不听,现在好了吧!……”我没好气地捂起耳朵,母亲这才默然地为我包扎伤口。
上中学了,我渐渐开始理解母亲的唠叨。因为学校离家好几十里路,我便成了住宿生,每周回家一次。每个周六的中午,母亲总要煮好我爱吃的汤面,等我回来。回家后,听到她的第一句话就是“先喝口水,歇会儿再吃”。然后,她就为我讲述一周内村里发生的新鲜事儿,打听我在校的情况。此时的我,打心眼儿里不再讨厌她的唠叨。母亲的每一句话,我都认真去听去记。我深深地体会到:每次返校时,行李中所装的不仅仅是母亲为我准备好的饭食和衣物,还有她那沉甸甸的叮嘱。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不但没有疏远我们母子的感情,反而使我更贴近了母亲,贴近了她那颗唠唠叨叨的心。
两年大学生活,使我对母亲唠叨的理解加深了一层。“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的千丝万缕缝进了她的唠叨,缝进了她的牵挂。母亲的唠叨是细流,似春雨,滋润着我那颗在她看来永远稚嫩的心。
毕业后到异地从事工作,常怀念母亲的唠叨。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飞起来的风筝,飞得再高再远,也离不开母亲手中的线,离不开她的唠唠叨叨,总有她为我牵肠挂肚。我也渐渐发现,和母亲通电话时,她不再那么唠叨,总是拣主要的说,有时还欲言又止,我知道她是怕我花太多的话费。于是,我便倍加怀念她的唠叨。
夜深了。我猛然感觉面颊上湿漉漉的,不知是泪水还是飞溅起来的海水。月已到中天,星星点燃一盏盏明灯,朦胧中一位白发横皱的老人正飞针走线。
涛声依旧,愿母亲的唠叨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