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写意
作者:车两时间:2025-04-12 22:20:12热度:0
导读:今天是元宵节,从清晨开始就响起了劈啪的鞭炮声,那阵势不禁使人想到了刚刚过去的春节。沉浸在年的喜悦里,是人们对年的幸福的一种延伸吧。按一般人的传统观念,似乎只有过了正月十五,年味才逐渐淡了下来,人们也才
今天是元宵节,从清晨开始就响起了劈啪的鞭炮声,那阵势不禁使人想到了刚刚过去的春节。沉浸在年的喜悦里,是人们对年的幸福的一种延伸吧。
按一般人的传统观念,似乎只有过了正月十五,年味才逐渐淡了下来,人们也才安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否则么,总觉得是在过年的喜悦氛围里,神经是兴奋的,身心不免受到了许多的牵制。这样的情景恐怕在农村尤为浓烈。
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闹元宵,但元宵是用来吃的,却凭空被加了一个“闹”字,很不理解。我小的时候,过元宵节已经不是很隆重,听父母说,他们小的时候过元宵节要耍龙灯,舞狮子,扭秧歌,跑旱船,情景热闹得多。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大人小孩都欢天喜地,热烈的过着年里的另一个盛大的节日。
但我们村的文化氛围不甚浓厚,因此只是到了最近几年才偶尔有扭秧歌的在村子里表演。但秧歌的表演的水平太一般,绝没有什么精彩的地方可称道。十几个人或二十几个人着了花花绿绿的服装,扮了很浓重很夸张的油彩,一两支唢呐,一锣一鼓而已。一行人吹吹打打,裹在尘土里沿着街道一路的走来。路过日子比较富裕的人家,便停下来多扭一阵子,主人端出茶水,摆上香烟,还有点心奉上。扭秧歌的人便也不客气,喝水,抽烟,吃点心。经常见到扮了孙猴子的人叼着烟卷,背媳妇的猪八戒大口吃着点心,媒婆含了糖块,丑角喝着茶水,他们把嘴巴上的大红大紫的油彩也一股脑吞了下去,教人看着有点啼笑皆非。
但后来,扭秧歌的人已不满足院子的主人送出茶水点心等,而非要钱不可了。据说若给少了,扭秧歌的人便一脸的不高兴,甚至会说几句污言秽语,这在喜庆的年节里是很杀风景的事。于是,有的人家听着扭秧歌的锣鼓唢呐由远而近,便锁了门,借故躲了出去,这多少让人觉得有点尴尬的意味。看来,无论什么,若跟钱字帖得太近太紧,则少了人情的味道,多了铜臭的气息,似乎再不招人待见。
因此,我特别想着父母所说的他们小时侯过元宵节的盛况了。附近的有几个比较富裕的村子,好的年景会在元宵节的时候请了剧团来唱戏,也请来秧歌队进行表演。印象中,看了几场似懂非懂的戏,而很热闹的秧歌没见过几回,其中只有一次印象比较深刻,平生第一次看到十几个人耍了一条很长的巨龙,上下翻腾,重重叠叠,好像一条真龙在游动飞翔。
姥爷活着的时候,他说他年轻的时候是耍龙灯的高手,他说他负责龙尾巴,并说耍龙灯最有看头的就是龙尾巴。尾巴舞的有生气,整个一条龙就活灵活现,否则就少了许多的神采。而我却不以为然,认为是姥爷蒙我们没看过耍龙灯而故意这么夸大自己的本领、强调自己重要的。
但那次看了真正的耍龙之后,才觉得姥爷说的确实不假,负责龙尾巴的人须身材强劲灵巧,闪展腾挪轻松自如,因为他的动作幅度最大,跑的路最多,也最累。耍长龙的,跑旱船的,扭秧歌的,踩高跷的,唱大鼓的,把田野里的一片空场闹的热火朝天,烟尘飞扬,笑语连连,把一个“闹”字诠释得酣畅淋漓,让十里八村的老少爷们父老乡亲人人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欢乐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哥哥姐姐领着年幼的我,看了这里看那里,在欢乐的人群里钻来钻去。没花一分钱,却看到了最好的秧歌表演。看到最后,我在一个卖糖葫芦的手推车前迈不开步子,死皮赖脸地央求姐姐给我买串糖葫芦吃。不给买就不走,就哭闹抹眼泪儿。
后来工作了,生活在城市里,每年元宵节,所在的城市也组织灯展,施放烟花爆竹,给市民营造一个快乐的景致。那灯一般都是由较有实力的单位出资做的,做工很考究,材料也很讲究,利用了声光电的技术,再不是我们小时候所见到的那种点蜡烛,燃油灯的纸灯笼了。各种的造型应有尽有,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题材与内容。放烟花爆竹更是把城市的夜空渲染地五彩缤纷,火树银花,一片璀璨绚烂的景色。万人空巷,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赏灯笼、观焰火,城市顿时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但事后,总是听说燃放焰火花了几百万的钱,搞灯展花了几百万的钱,便觉得太奢侈,太豪华。用金钱堆砌出的快乐的生命力似乎也很短暂,很脆弱,很快就被人们遗忘了。想着小时候自己动手做“走马灯”,原料都是自己找来的,很少花几个钱。一遍又一遍地尝试,终于做出了一个象样的“走马灯”。在烛光的映衬下,灯罩里的朦胧的影象在缓缓转动,而我们的心也随着飞翔起来。几盏制作粗糙,造型各异的灯笼挂在院子里晾晒衣服的铁丝上,也常常引来看热闹的人几声喝彩。那种被别人肯定的感觉,实在美妙极了。
当然,元宵节必须要吃元宵的。有的时候元宵是家里自己做的,质量自然很一般,于是爷爷就让我们赶了几十里的路到县城去买,所以,我终于见到了现做现买的元宵了。
先把元宵馅儿弄成小团儿,而后用很大的笊篱在清水中浸一下,放到一个盛满了雪白元宵粉的大笸箩里,接着是由一个人或两个人很迅速地前后左右地摇摆那大个儿的笸箩。浸了水的元宵馅上很快就沾满白色的元宵粉了。将裹了一层元宵用笊篱捞起,再放到清水里浸一次,而后继续放到元宵粉的笸箩里摇啊摇,如此这般反复几次之后,滚雪球般,元宵就做成了。青丝玫瑰的,五仁儿的,黑芝麻的,白糖的,等等,各种馅的元宵似雪球般放在几个大笸箩里,看着就勾人的食欲。原来元宵是这样做的,而不是像家里,先把元宵粉和成面,而后再把元宵馅似包饺子那样包在里面。
很长时间没有见到现场制作元宵的了,过元宵节的时候所吃的元宵都是从超市里买来的现成的。包装精美,个头儿匀称,一看就是机器加工而成的,各种的馅也是应有尽有,那做工自然比现场制作的要好得多了。但觉得如小家碧玉般,虽小巧可爱,剔透玲珑,却没了现场制作的元宵的那种人声鼎沸的喜庆的韵致。试想,制作元宵的人手脚不闲地忙碌着,嘴里高声地吆喝着,招徕着过往的人们,虽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俗套,却让人感到亲切,有趣。制作的忙忙碌碌,围观的评头品足,买了元宵,也把快乐带回了家,那是怎样的一种动人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景象啊。
又是元宵节,又到月圆时刻。今年的元宵节,市里仍然有灯展,放焰火,想象着也定如往年般没有什么新意,无形中生出了一丝失落的感觉。想到小时候自己做的粗糙的灯笼,吃到的大小不一的元宵,看到的乡土气息浓郁的秧歌高跷,思绪便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