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回忆
作者:噭謈时间:2025-03-20 17:50:54热度:0
导读:马年的春节马上就要到了,而春节是要贴春联的,这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与春联有关的许多往事来。在我的农村老家,有一个虽不成文但却是尽人皆知的规矩(或者叫风俗),那就是不管家境是贫是富,对于贴春联却都一般无二
马年的春节马上就要到了,而春节是要贴春联的,这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与春联有关的许多往事来。
在我的农村老家,有一个虽不成文但却是尽人皆知的规矩(或者叫风俗),那就是不管家境是贫是富,对于贴春联却都一般无二地认真、讲究。记得好像还有一个兜底的说法,叫做宁可菜里没肉,不能门上没联。
在我童年的时候,印制的春联还没有出现,因此,不论是豪门还是寒门,门楣上贴的都是手写的春联,所不同的仅在于:豪门家贴的春联多出自当地颇负盛名的书家之手,而寒门家贴的春联,则多由乡野无名小辈草草书就。
我家是寒门,祖父和父亲都是只知道“割了大麦种豌豆”的农民。我的祖父没念过一天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每每需要签字的时候,他都要央求别人代笔,而他自己只搭上一个鲜红的手印。正是由于受尽了“睁眼瞎”的苦,祖父才下了砸锅卖铁的决心,供父亲勉强读完了高小(小学五年级,当时叫高小)。请有名的书家写春联,要么靠自家的声望,要么就要靠经济实力。显然,这两样我家都不具备,因此,每到春节的时候,写春联就成了父亲义不容辞的任务了。
不知是为什么,每年春节前父亲写春联的时候,我似乎比他还要积极,还要忙碌,不光是忙着裁纸,还要忙着磨墨,待到一切准备工作都就绪了,我还要站在父亲的对面,双手小心翼翼地托拽着红纸的一端。直到这幅春联最后完成,我再双手捧着将它放在一个不容易触碰到的地方,而后接着重复同样的动作。
当初,我自己也说不清哪来的这般热情,但是,几年之后我才渐渐发现,我做的所有这一切,完全是为了能够得到一次握笔书写的机会,因为在我的眼里和心上,父亲写春联时候的每一个神态,每一个动作,都是那样的让我陶醉,让我痴迷。
终于有一天,我在父亲中途因偶然原因而离开的情况下,竟鼓足了勇气,生平第一次拿起了毛笔。至今,我已然回忆不起来自己最初的墨宝是个什么样子了,但我清楚地记得一点,一向严厉的父亲在看到我的那些涂鸦的作品时,没有给予责骂,更没有棍棒相加,相反,还露出了一丝无可名状的笑容。
那一年,我好像还不到十岁。
从那时起,每年我都对春节充满了特别的期待,但这种期待又似乎与别家孩子有所不同:别家孩子大都是期待过年的新衣服,而我则是期待得到一次提笔写春联的机会。
后来,我家就开始了祸不单行的艰难岁月,先是祖父的突然亡故,接着是父亲的胃病发作。因为没有钱治病,父亲就只能硬撑着。实在支持不住的时候,父亲就会让母亲去鸡窝里收几个鸡蛋,让我上学去的时候带到学校旁边的代销点里换成钱,而后再去村里唯一的一家药铺买上几粒胃舒平,放学的时候带回来给他服用。有好长一段时间都是如此,我每天都需在药铺和当铺之间奔走,俨然成了当年的迅哥。
父亲的身体日渐衰弱,有一年,我看他实在是连笔都提不动了,就试探性地向他提出自己写春联的请求。记得他当初目光直直地盯着我看了又看,最终还是将信将疑地答应了。从那一年起开始,我就正式从父亲手里接过了写春联的班,直到他后来胃病痊愈后又因突如其来的车祸而溘然离世。
后来,我会写春联的事不胫而走,加之同村上会写毛笔字的前辈要么老眼昏花,要么体力不支,一个个都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如此,上门找我写春联的人就慢慢多了起来。农村人生来厚道,他们绝不会平白无故麻烦你,占你的便宜,因此,他们有的来时会故意多带几张红纸,有的会多带半瓶墨汁,用剩下的就算是给我的劳动报酬。我虽然不是爱财的主儿,但我知道他们都是诚心实意的,却之显然不恭,于是,我就满怀歉意地收下了。这些东西在有的人看来,连做垃圾的资格都不够,但在我,却是最值得珍贵的,因为这是我用劳动换来的,其中凝聚着我的辛劳和汗水,更有别人对我的认可和肯定!因此,每年写春联结束的时候,检点着收获那些的东西,我每每会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来。
高考时由于发挥失常,我考上了一所极不理想的学校(在我,这一直是深埋心底的一个永远无法治愈的痛,一向羞于启齿的),但是,为了彻底揭去祖祖辈辈贴在脑门子上的农民的标签,更为了在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资源里预留给两个弟弟他们应得的部分,我不能只为自己考虑,于是,我去学校报到了。那时,我唯一的想法就是赶快毕业,赶快拿到工资,因为正是为了我,正读初三的三弟才不得不付出了辍学一年的代价。这是我欠他的,我必须偿还!
然而,时间从来都是世界最从容最公允的一位绅士,他绝不会因为你正在遭受苦难而加快脚步,也绝不会因为你正在享受幸福而放慢步履。在最后的那段所谓求学的日子里,我整天度日如年。记得一年寒假的时候,我突发奇想,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然自己能拿得动毛笔,何不也尝试着写些春联到春节的集市上卖卖呢?我不得不承认,就在此时此刻,过往我在写春联上收获的自信和喜悦统统都隐退到了不为人知的角落里,而唯一能激发我兴趣和热情的,完全是这背后潜藏着的可观的经济效益。
我听说邻村一个教师,每年春节光卖春联一项的收入,就足以顾得上全家一年的零碎开销。可笑我那时还从没碰过壁,根本不知天高地厚,在对他心生仰慕的同时,竟无端地认为自己一旦出手,就一定会远远在他之上。于是,我就把家里仅余的两袋口粮变卖了,买来了笔墨纸砚,我要堂而皇之地写春联卖了!然而,很快我就遇到了第一个困难——积累的春联远远不够。过去父亲写春联,什么“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啦,“和顺一家添百福,安乐二字值千金”啦……等等,包括村上其他人写的春联,内容大都是那些老掉牙的几幅。但是,要到县城去卖,面对的是更为挑剔和讲究的顾客,凭着直觉,我知道这肯定不行。这就需要去买一本对联集锦之类的书来才行,可买书就又需要花钱,为了尽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去街上的书摊找一本来抄。可是,商人从来都是只讲利益的,他见我只抄不买,就极不耐烦地驱逐了我。受了这次驱逐之后,我变得聪明起来,再到另一个书摊时,记几幅新鲜又好听的对联后马上离开,躲在一个角落里凭着瞬时记忆抄在本本上。就这样,我一连串了四五个书摊,总算凑到了差不多五十幅春联。
这个问题是解决了,可是,接下来就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