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今年九十三
作者:树植时间:2025-04-16 18:49:49热度:0
导读:外婆九十三岁了。按常理,她老人家怎么也活不到这个岁数。因为,按现在一些人的理念,她几乎不具备长寿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第一,外婆一生历尽劫难。外婆生于1905年,童年和青年几乎在战乱中度过。据说,因为
外婆九十三岁了。按常理,她老人家怎么也活不到这个岁数。因为,按现在一些人的理念,她几乎不具备长寿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
第一,外婆一生历尽劫难。外婆生于1905年,童年和青年几乎在战乱中度过。据说,因为娘家有些田地和财物,外婆还曾遭到过土匪绑票。中年以后,又历经多次群众运动。因家庭成分不好,每次运动,外婆都是被折腾的对象。母亲说,外婆胆小。那时只要一听说生产队第二天要开会,不管是否接受批斗或陪斗,外婆总是在前一天就吓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在那个年代,外婆的精神几乎长期处于极度紧张之中。那时,不敢乱说乱动、处处谨小慎微是她为人处世的准则。我小的时候曾被外婆带养。外婆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当我这个毛孩子无意中说错了一句并无大碍的话语时,外婆吓得大瞪眼睛、长吐舌头,连忙捂住我的小嘴的样子。直到粉碎“四人帮”好多年,外婆才渐渐解除精神枷锁。
第二,外婆物质生活贫乏。在进入老年前,外婆一直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山区。改革开放前,那里几乎连饭都吃不饱。吃的油是山茶籽榨的茶油,主食是红薯加少量大米。母亲因为年少时吃多了红薯,至今看见红薯就反胃。那时,一年到头难吃上一顿猪肉,更别说其他营养食品。母亲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们兄妹五个都不大,也不很懂事,有时只顾自己吃了便忘了给外婆留饭,外婆也因怕饿坏孩子们,常常晚上谎称先吃了,而实际却饿着肚子。当时的贫困由此可见一斑。
第三,外婆感情生活缺失。解放初期,外公因镇反扩大化,被误判服刑在外。外公走的时候,外婆年仅三十多岁。外公一去音信全无,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前释放回家,二十来年,外婆一人带着儿女们守着活寡。外公回来后,没过几年团圆日子,又因病先她而逝。再说,儿女们陪伴外婆的日子也不多。在他们大了以后,也都纷纷各自成家,陆续离开了她老人家。且不说外婆这一生感情生活缺失,即使有个什么心事,想找个人倾诉,都很难。
第四,外婆文化生活单调。外婆虽说年少时进过新式学堂,认识一些字,但一生很少读书。也没看过多少电影、戏剧、报刊,更不会电脑和上网。许多生活的道理、人生的真谛,除了自己参悟,并没有从书本上学习,也不曾接受过健康专家、长寿顾问的指导。
但外婆确实长寿了!不但已过九十二,而且身体特健康。她眼不花,耳不聋,背不驼,腰不弯,思维清楚,言语流畅。到医院检查,除脑动脉轻度硬化外,没有任何脏器有毛病。从目前情况推测,外婆活到一百岁是肯定没有问题的。恐怕还会应了季羡林先生的那句话:“岂止于此,相期以茶”呢!
外婆为什么会长寿?我反复琢磨,不外乎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外婆勤劳。外婆一生从未停止过劳作。特别是在外公不在家、儿女又幼小的那段日子里,外婆是既要下田干农活,又要忙家务,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操持,其辛劳是可想而知的。母亲说,外婆带她们姐妹刨田坎、出家肥时,她们的个子还没有锄把和尿桶绊高。体力不足,外婆就与母亲共抬大半桶粪水,别人走一趟,她们走三趟。我童年在外婆家住的时候,外婆已基本不干农活,但在家里却总是看到她不停地忙碌的身影。外婆做家务有一句名言:“走错了路都能碰到事!”为什么会走错了路都碰到事,就因为她时刻在想事、时刻都在做事。倘若不勤劳,就是事在眼前,恐怕也会视而不见。外婆既勤劳也能干。据说我小时候穿过的鞋子和衣服上都有外婆绣的花鸟。外婆还会打毛衣,这在他们那个偏僻的山乡是稀罕的事情。在农闲时,外婆靠着帮助有工作的人织毛衣还换回过买盐的小钱呢。记得当年母亲回娘家,每次回家总要带回大包小包的干豆角、干酸菜、干黄花和一些土特产。那都是外婆操持的结果。到了晚年,外婆住在儿女家里,儿女们不要她做事,她也总是要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外婆的勤劳练就了硬朗的身体,这或许是外婆长寿的基础。
二是外婆善良。外婆心地仁厚,对儿女、亲友、乡邻总是充满关爱。她自己已经十分困难,还经常接济别人;她自己已经十分艰难,她却总是帮助别人。母亲上学时,中午需自己带饭在学校吃。有个同学没有饭吃,外婆就让母亲多带些,分给同学吃,尽管当时自己都难以吃饱。母亲有兄妹五人,下面又有十三个晚辈。这十三个孩子都在学龄前最调皮的时候被外婆带养过。说来也怪,这些孩子,一经外婆调教,个个聪明懂事,心地善良,身体健壮。外婆的十三个外孙、孙子中,我为老大,是在外婆家呆的时间最多的一个。我小时候从没受过外婆的打骂,也从未看到外婆与邻里吵过架、拌过嘴。在外婆的村里,有个与外婆同龄老婆婆很霸道,如果她与谁吵了架或家里丢失什么东西,她总要拿着刀和砧板,一边剁一边骂“死崽的、杀千刀的!”结果这个婆婆很早就得病死了。外婆是从不与人争吵的。那时,乡邻们只要有空,即使在劳作的空隙也常到外婆家喝杯茶、拉家常。那会,大多数山里人都很纯朴,开批斗会很认真,会散了,乡邻们依然尊重外婆,对外婆也和善。外婆对他们也特别友好。外婆对待客人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省己待客。”好的东西总是留着招待客人。即使对待我们这样的晚辈也不例外。我小时候在外婆家带养时,外婆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给我们吃。那时,外婆家粮食不够,一年四季都要吃红薯或红薯丝。有我们晚辈在的时候,外婆总是将大米单独放在鼎锅的一边。待饭熟后,让我们吃米饭,她和小舅则吃红薯或红薯丝。尽管我经常趁他们不注意,将红薯和米饭搅匀,很少只吃米饭。但外婆当年给我们的关爱却温暖了我们一辈子。古人说:“仁者寿。”外婆是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长者,她老人家长寿就是天经地义的了。
三是外婆明理。外婆自己没有读多少诗书,但外婆深知读书的重要。外公离家后,外婆一人带着五个儿女,当时最小的儿子年仅两三岁,最大的也不过十多岁。在那个偏僻的山乡,孩子们能认字识数就很不错了。但外婆坚持把每个孩子送到学校读书,最差的都是初中毕业,大舅还读了大学。当时,邻里们看到外婆艰难,也劝外婆把孩子们叫回来务农,但外婆始终支持孩子读书。后来,母亲五兄妹有四个走出了山乡,住进了城市。现在,留在农村的外婆最小的儿子也当了村长。邻里们都佩服外婆有远见。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外婆当年的明智之举,又为外婆自己的晚年幸福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