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西藏给世人的印象,几乎永远是雪山草盖,遍地的牦牛和羊马,准确地说,这里有荒凉悲壮,有古老悠远,唯独没有婉约温情和时尚奢华。不过,在西藏的时候,我错过了雪顿节,也就错过了艳遇的好时机。现在想起来,依然那
西藏给世人的印象,几乎永远是雪山草盖,遍地的牦牛和羊马,准确地说,这里有荒凉悲壮,有古老悠远,唯独没有婉约温情和时尚奢华。
不过,在西藏的时候,我错过了雪顿节,也就错过了艳遇的好时机。现在想起来,依然那么酸酸的。
我是八月六日到的拉萨,九号到十一日也在,十二日离开,而雪顿节是二十日。当歌声舞影里的拉萨美丽动人的时候,我已经回到了遥远的古城,在疲惫的休憩和回忆中怀念她那迷人的风姿。
与内地文化传承相同的是西藏文化中节日的来历都会附会一个故事,这样的故事具有传播学和社会学的双重意义。一来可以让故事流传的更久远,二来用故事积聚人心;与内地文化不同的是,藏文化的故事多与佛教有关,而内地的故事多与神话纠结,因此显得藏文化的故事更具有精神层面的魅力。其实,从西藏走过看过感受过后,在蛮荒困苦之后所深深植入人们内心深处的是纯粹和清澈,是坚定和安然。更多的人所呼吸的自然天籁和人间宁静是任何一个地方无法给予的。
毫不例外,雪顿节当然也是起源于宗教活动。佛教最忌讳的是杀生害命,西藏由于夏季天气变暖,草木滋长,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其间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杀生命,有违“不杀生”之戒律。因此,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戒律中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喇嘛们只能在寺院待着,关门静静地修炼,称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开禁。待到解制开禁之日,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为了犒劳僧人,备酿酸奶,为他们举行郊游野宴,并在欢庆会上表演藏戏。参加演出的团体达十二个。他们是来自山南琼结的“宾顿巴”(七兄妹)、乃东县的“扎西雪巴”、尼木县的“塔中瓦”、堆龙德庆县的“朗泽瓦”等六个白面具剧团,历史非常古老,代表着古老的藏戏流派。昂仁县的“津巴”、仁布县的“江噶尔”。南木林县的“香巴”,加上最早形成于堆龙德庆县、后来以拉萨为基地的“觉木隆”剧团等,称为新派四大蓝面具剧团,因为"俄巴"(男性演员)戴蓝色面具。此外,还有曲水县协荣地方的野牦牛舞表演,工布地方的羊皮腰鼓表演。藏戏是雪顿节最精彩最受观众欢迎的表演。
据说雪顿节是藏人最好的节日,对于整天放牧在高山草地的牧人来说,穿上最美的新衣,带上最具风情的佩饰,怀揣最美好的期盼和灿烂的心情。一把藏刀在手,一只獒犬在侧,一个彪悍的眼神,一首豪迈的赞歌,足以让所有的情敌退却,足以让美丽的姑娘心仪;而艳丽的罗布林卡里四处游荡的艳遇,象一朵朵娇艳的格桑花怒放在艳阳高照的天空,不再羞涩,不再徘徊,就在今天,把所有的爱情和快乐释放出来。
据说在雪顿节里,手把一本黑色卡夫卡的小说,占据八廓街角那所著名的“玛吉阿米”酒吧里,就会实现你前世的艳遇梦想,怪不得当我在酒吧里发呆的时候,总是看见有单身男人或女人也在这里徜徉。可惜我那时没有带卡夫卡或者蒙田的作品集,早知道,带一本马克思的资本论也行啊!兴许有看见大胡子都认为是外国人的漂亮女人呢。
那首古老的“在东方高高的山巅,每当升起明月皎颜,那玛吉阿米的笑脸,会冉冉浮现在心田”——”的歌声不再,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传遍藏区的爱情早已经被酸萝卜炒牛肉以及商业化的酥油茶所淹没。人们来这里已经很少是为了怀念玛吉阿米纯洁的面庞,更多的是想邂逅自己物质的情感,宣泄难以抑制的热情。
在西藏,雪顿节就是一个大聚会,前世的所有哀怨不再,今生只为了快乐,在拉萨的郊区,人们都会在罗布林卡里用绳子圈一块领地,铺上地毯,男子标志性的豪饮直到不省人事,女人穿上色彩艳丽的氆氇四处跳舞,与陌生人舞蹈成就绝世惊艳。四处演出的藏戏班子在树林里安营扎寨,戴着各色面具的演员用一生的力气演绎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这时候,所有的人都可以放浪形骸,都可以无事生非,都可以蛮不讲理,雪顿成为一次人生狂欢,将整个拉萨城快乐的醺醺然不再矜持。
不过物质上的狂欢总是在精神上的训导之下。雪顿的另一个重要的节目就是晒佛。在拉萨近郊的哲蚌寺,每一年都举办世上最大的晒佛仪式,届时会有数万人参加。现场成千上万虔诚的眼睛注视下,佛依然安然接受万礼膜拜,在一片恍惚中,我为佛祖,佛祖为我,我佛一体,三圣归心。难怪这里成为佛的世界,佛的海洋呢。
走在雪顿节的歌声舞影里,你想也罢,不想也罢,艳遇会与你不期而遇,不是物质上的,便是精神上的。
可惜我先行离开了,就这样与一年一次的艳遇擦肩而过。在家乡明亮的月光底下,在回忆的路上,想着来年雪顿节上可能遇到的美丽容颜,偷偷的向往着。

2010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