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喜欢在双休日的某一天和先生出去走走,看看天之蓝、草之绿、水之清、人之熙熙攘攘。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我较钟情于苏州。不是她的细巧精致,也不是她的美名盛誉,而是她无处不在悠悠散发着的缕缕古朴之气,时常让我
喜欢在双休日的某一天和先生出去走走,看看天之蓝、草之绿、水之清、人之熙熙攘攘。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我较钟情于苏州。不是她的细巧精致,也不是她的美名盛誉,而是她无处不在悠悠散发着的缕缕古朴之气,时常让我牵念、流连。我的脚步每每不由自主,跟着我的意念徜徉其中,犹如穿越了时空。纸伞、雨巷、青石板,在我面前、在我手里、在我脚下。
那次去苏州本没有目的,既然拙政园是常去的,那就顺便看看狮子林了。狮子林里的人不多,清清静静,我的心顿时也清静下来。
粗略浏览门票背面的介绍: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园内奇峰怪石林立,均似狮子起舞之状,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霞等名峰,以狮子峰为诸峰之首。历经明、清几代名人的造园、修扩建,林园几经兴衰变化,寺、园、宅分而又合,以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其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
原来如此。如此讲究是要细观一番才不枉此行。几个游客在亭台楼阁、厅堂轩廊、湖山奇石边拍照留影,我也拿出相机准备附庸一下。开机,灯不亮,原来长时间不用又忘记充电,相机暂时成为一块废物。懊恼是来不及了,只能安之。
断了留影的杂念正好聚精会神地观景。一路上湖石玲珑、洞壑宛转、曲径通幽、细路盘旋,如入迷阵,真个是“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暂歇于暗香疏影楼,清风徐来,暗香浮动、丝丝不绝;徘徊于问梅阁,仿佛片片落梅如雪,拂了一身还满。
沿着碎石小路漫无边际地踱着步,眼前是一处两层的小楼,白墙青瓦,四角均有飞檐。顺着木楼梯上去,转角处一块黑板上有粉笔写着的两句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楼上原来是个茶座。要了一壶碧螺春、一杯咖啡,在靠窗的一边坐了下来。茶座里人不多,两位儒雅的老者在另一只角的桌前轻聊,还有一桌前的四位似乎是退休的女教师在玩纸牌,也是轻言细语,神情怡然自得。
一泡茶后,先生似乎有些倦了,眼睛眯缝着,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我与他聊了几句闲话,环顾四周,发现雕花的木窗棂上挂着两只鸟笼。鸟笼里或许是画眉吧(姑且就称之为“画眉”),独自散懒地唱着我们不甚明白的歌,貌似自娱自乐。画眉寂寥着,先生寥寂着,何不让他们来个“对话”?在我的鼓动下,先生起身、立于鸟笼下。画眉见有人来,开始在笼子里活跃起来,时不时地蹦蹦跳跳,同时鸣叫着。画眉鸣叫,先生也模仿着吹起口哨。画眉停住了,似乎感觉有些不可思议,接着又鸣出另一种调子,先生又跟着模仿。几番下来,画眉有些黔驴技穷了,焦躁不安地在笼子里扑来扑去,鸣出的调子明显乱了起来。先生这次没有再模仿,只是轻轻吹着一支悠扬的老歌,画眉呢,还是重复着它那几种曲调,一副不肯服输的模样。
先生笑了,说了句:有点意思呵。现在的他,一扫先前倦怠的神情,看看窗外的风景、细细地品起茶来。
旁边的那一桌牌者,年纪看似六十左右,头发花白,衣着得体,其中两位戴着眼睛。她们四位均随身带着一只小手袋,并没有青菜、水果、点心跟随身边,想必就是出来聚聚、闲聊、开心的。几位这般年纪的老太太,如若是在小区门口、街道之上遇见,大多会大呼小叫、旁若无人、嘁嘁喳喳地聊着,全然不顾别人的眼光。而这几位,即使是在牌桌上,也是“轻拢慢捻抹复挑”,乐在其中。
回家的路上,我与先生谈起此行的收获,却是因“祸”得福。相机没电,看似失望,却也给了自己足够的时间和心境来体会园子的妙处、品味真正的闲暇。长时间后,或许我记不住狮子林中石狮子的模样、小桥流水的清雅,忘却了细雨敲窗的清音、幽香袭人的花气,惟一念存的是那天的画眉、那天的牌者、那天的心境。景在每处,随时可赏,可悠闲的心境不常有,境在人为。境在一时则一时快娱,境在随时则随时快意,天地之间任我吐纳,旷野之中任我驰骋,人生之幸莫过于此,欲与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