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行记之六:水墨上里行记
作者:水渍时间:2025-04-17 12:58:46热度:0
导读:去上里的时间已过去多日,至今难忘,终得闲暇,笔记成文。七日下午,我们在细雨飘洒中到达上里,满眼的水墨画卷。在上里入口的桥边,立着“水墨上里”的石牌,不容置疑,这一个小镇定是从中国的水墨画中走出的吧。上
去上里的时间已过去多日,至今难忘,终得闲暇,笔记成文。
七日下午,我们在细雨飘洒中到达上里,满眼的水墨画卷。
在上里入口的桥边,立着“水墨上里”的石牌,不容置疑,这一个小镇定是从中国的水墨画中走出的吧。
上里无疑是娴静的,这里没有喧嚣的人潮,有的只是淡淡的山,潺潺的水,这正和水墨画一样,没有浓墨重彩,不需要渲染,自是一片天地。
古镇初名“罗绳”,是取其昔日古道上的驿站、关隘之意,是巴蜀平原通往外民族地区的关卡之一,也是新中国革命时期红军长征时路经之地。
古镇二水环绕,诗云:“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临江仙.上里古镇掠影》也有诗句云:“碧水两弯托古镇,石桥横亘千秋。飞檐曼妙吊足楼。老街泼墨画,雅雨落溪流。”古桥、古树、古场镇,古塔、古洞、古牌坊,再加上清末的宅院、唐代的喷泉,向世人展示着她古朴无华的千年底蕴、百年风姿。
撑灯时分,整个古镇弥漫在雨雾里,我们品尝了雅鱼的清香和哒哒面的热辣。
在古镇客栈老板的热情招呼声中,我们住在河畔的一家客栈。在客栈的旁边,个性鲜明的酒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门楣上有一句暖心的话:“一杯酒是相识的理由”,这便是叫做“古城守望者”的守望酒店。看着墙面悬挂的空空的酒瓶,不禁产生无限感慨:守望谁?亲人?抑或朋友,还是一个时代?也许一杯酒是认识的理由,也许一杯酒只为相识的珍惜!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谁又在为谁守望?古镇依旧,家为你守候!
夜晚的上里,旋律低回,雨雾里的灯火辉映着古朴和优雅,祥和和宁静成了小镇的格调。今夜,在客栈的木屋里,我们头枕着流水,分享着世外的安闲。
八日清晨,雨终于停了,古镇一派清新。进入古镇,最抢眼的是巨大的水车。然后,是潺潺流水,和水上极具个性的石桥。后来视线所及,我静静地,静静地用心体会古镇的美。
古镇的街道均为石板铺成,房屋为木制楼阁,错落有致,青瓦飞檐,流光溢彩。木制的窗、枋、檐均以浮雕、镂空雕、镶嵌雕刻组合而成,画面栩栩如生,精美的艺术虽然被岁月侵蚀,已经残旧,失去了往日光鲜的色泽,但其工艺的精湛、构图的精巧却无法掩饰,凸显出民族文化的深厚。
徜徉在古镇那雨润的石板路上,看满眼街景,假如不是迎面熙来攘往的游客都穿着时尚装束,真的疑似自己身处繁盛的唐朝宋代。便想起关于古镇的传说来:相传上里,因场镇内有韩、杨、陈、许、张(韩家银子——钱、杨家顶子——官、陈家谷子——田、许家女子——靓、张家锭子——斗。)五大家族居住在此,所以五大姓氏更名为“五家口”,到了明末清初随着经济日益繁荣,至今仍流传着这五大家庭的各自千秋。
沿河岸而行,错落的民居倒影在清澈的河水里,十分宁静。河的两岸,处处都有写生者,或坐或站,古镇的优雅便定格在他们的粉墨里。
古镇为河流环绕,桥自然就成了上里的一大特色。这些相似的古桥,却有着不同的故事和韵致。沿河上溯,竟有石桥多座,石拱桥、石板桥、石墩子桥,有单孔的、七孔的、还有十一孔的,造型别致而无一雷同。河里有鸭群优哉游哉漫游;桥头河边的石阶上,游人嬉戏,此情此景让人想起江南水乡。
上里古桥平行排列于陇西河上,又因古镇街口的地势高低,桥的高度也明显不同,保证了古镇的畅通:枯水季节三桥并用,丰水季节也至少有一桥通行,与外界保持联系,当初的古镇建造者们是相当用心的。
上里因为水的清秀桥的古意,散发出来的氤氲水墨气质,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所以昨晚刚到上里时,我一直都在上里古建筑群落之外流连,不敢也不想立刻走进一睹它的真容,似乎害怕一不小心,就惊扰了它尚在历史烟尘中沉睡的梦。
眼前便是二仙桥了,它默默的注视着这座古镇,桥身布满青苔。古今变迁,岁月流转,在它的眼中,一切不过是花开与花落之间。二仙桥,勾起今人多少悠远的记忆,看潺潺流水,站在河床的那个时段,倾听它静静的述说,享快乐生活。一处世外的朴素,一处幽静的画廊,体现出了水墨上里的风韵。
这座高卷拱单孔石桥,几乎成为上里古镇的地理坐标和标志性符号。据桥头的碑文记载:其有两次被洪水冲毁,三次重建的故事,民间流传这样的说法:清乾隆初年,先后两次建成的石桥在建成之时即遭洪灾冲毁,有高人说这是陇西河里的孽龙在作怪。所以在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再次建桥时,为永镇恶龙,匠人们便在桥身两侧的石栏上分别刻上龙头、龙尾,以示将龙压在桥下,避免洪灾发生。说来也怪,第三次建成后,二仙桥就再未发生洪水毁桥的灾难。其实类似的传说各地都有,它真实地反映出那时建桥的艰辛,也体现出匠人们的艺高胆大。
坐在二仙桥边的古树下,一杯清茶,一个小憩,沉溺于一段似梦非梦,似醒非醒的回忆中,不可谓不真实,可即使是真实的,也会让很多人以为是梦吧,因为这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并不是每一个时间,每一个地点都能实现的。可是在上里,这一切又是这么真实,这么惬意。
上里古镇的景致和故事,就这样沉落在它桥影涟漪的水墨里。
离开上里的时候,街边孩子们用草编制昆虫类的玩件儿,以及挂在篱笆上的金黄玉米,还有古街两侧独特的招牌、溪畔的青苔、崖头的翠竹、空中的细雨、脚下的水痕,一切的一切,一直萦绕于我的眼前,宛如梦境一般。
挥别上里,或许是顾盼,或许是依恋,细雨弥散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