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一从此时此刻动笔写这篇序言起,上溯到人类起源,下游到地球毁灭,我想,关于爱情,永远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是一种始终不渝的追求。人类生,则爱情盈亏,人类死,则爱情消亡。而美好的爱情,总是带有理想的色彩,

从此时此刻动笔写这篇序言起,上溯到人类起源,下游到地球毁灭,我想,关于爱情,永远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是一种始终不渝的追求。人类生,则爱情盈亏,人类死,则爱情消亡。
而美好的爱情,总是带有理想的色彩,柏拉图式的精神光环。从人类懂得爱情起到二十一世纪的这年、这月、这天,这时的分分秒秒,经典的爱情故事更多的是一种传说,一种被文人骚客在桃红柳绿之下,碧水柔波之中演绎的一种情怀。真正的爱情,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听到的见到的也只有凤毛麟角,流水载来飘去的花瓣很多,见到的红叶却很少。现实的爱情,始终是被人性的欲望所扼杀,被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粉尘和浊浪所淹没,被道貌岸然的观点和思维囿于成见。
爱情,既如彼岸之花,也是盛开在彼岸的花朵。

爱情的光环,爱情的注解,总是与诗意相连接的。我们不知道最原始的爱情表达方式是什么,或许是一根草的表达,或许是一块鹿肉的奉送……但随着爱情的发展,诗,就成为了爱情表达或表达爱情的工具。人类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五经之首的《诗经》就浓墨重彩地为我们展示了古代的爱情和婚姻。《诗经》305篇,其中的《国风》大部分是婚姻爱情诗,为我们讲叙了二千五百多年前那些风花雪月的浪漫故事。
《诗经》里最有名的一篇叫《周南?关睢》:
关关睢睢,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
想那河边,碧波荡漾,春意盎然,鱼鹰发情了,在开满淡黄色小花的荇菜里面交颈鸣叫。十六、七岁的少女,婀娜多姿,走在河边,临水而照;那观望的少年小伙,疑似仙女下凡,想之,爱之,如痴如呆,在半梦半醒之间,眼前闪现的都是“淑女”的靓影。于是,少男少女们便在似水流年里长大成人,结婚。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爱情画面啊,是一场多么令人感动的爱情盛宴呀!
然而,在我们享受这美丽爱情的同时,《诗经》为我们描绘了爱情到无情的变化: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睢)的甜蜜初恋到“有女同车,颜如舜华”结婚盛典(郑风?有女同车);再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邶风?击鼓)的美好愿望再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无望爱情,再到“子嗟女兮,无与士耽”(卫风?氓)的弃妇之怨,说明了美好爱情的最终结局:热恋的时候,海枯石烂,说什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天地崩,乃敢与君绝”,可是一但环境变化,婚姻失败,情感破裂,这些话就成了对人生和爱情最大的嘲讽与鞭笞。而爱情之所以无望和破裂,是与人们的物欲、人性的善变、社会的等级、地位和财富分不开的,所以王子与青蛙的爱情只能是童话,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只能是盛开在彼岸的花朵,可望而不可及。
两千五百前的《诗经》就已经揭示了这样爱情的状态:爱是盛开在彼岸的花朵,始终开在人生的彼岸。那样的美好,但只能远远的观看、欣赏。
本人拙作《花语》(爱情诗选集)里收集的139首爱情诗,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赞美,也有对无望爱情的惆怅与伤感,更有对爱情毁灭之后的无奈和彷徨。应该说,今天的爱情与《诗经》里记叙的爱情轨迹没有太大的区别,秉承《诗经》的旨意,我以我心写爱情。

有一种花,叫彼岸花。彼岸花,花开彼岸,花开之时没见叶子,叶生长时,花却已经凋谢。花叶两不见,生生相错,仿佛现实与理想。
理想的爱情与爱情的现实,正如彼岸花一样。如何把理想的爱情叫做花的话,好么,爱情的现实就是叶。理想的爱情,是年少时的竹马,两小无猜;是初恋时风花雪月,相依相偎;是结婚后的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是中年时的岁月不惊,山河静好;是年老时的相互扶持,儿孙满堂。这种理想的状态,就像彼岸之花,惊世骇俗,绚烂绯红,美丽娇艳,令人向往。而爱情的现实是什么呢?风清月明过后,是乌云满天,电闪雷鸣,儿女情长过后,是夫妻反目,浴血相残。君不见,为争财产,夫妻间大打出手,男女双方随着地位的变化而抛妻弃男,为追求一已之欲,见异思迁,红杏出墙,为了柴米油盐,生活琐事而争吵叫骂……在写这篇序言之前,世上发生了两件重大新闻:一是深圳市调查,现阶段,有50%以上的男女白领出轨;二是北京大兴区一男子因与妻子不合,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全家,包括父母、妹妹、妻子和只有几岁的两个孩子。看到了这两则新闻,你一定痛心疾首,痛不欲生,这个世界还有美丽的爱情吗?还有忠贞的爱情吗?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吗?由此可见,爱情的现实是实在是支离破碎,濒于死亡。
这是一种物欲式的爱情现实。
另外一种爱情的现实,是爱情的“物极必反”,痴情种必为负心汉,而至情者必至于寡情。爱到了极致,就会遭遇绝望。感情就是这样,有时候爱一个人爱得太深了,爱到了极点,爱就成了一种不能高攀的东西,无论是精神的层面,还是物质的层面,都觉得自己过于渺小,过于卑微,没有勇气走到爱人的面前去表白。爱而不能得,只能远远的注足,观望,只剩下了无尽的惆怅和忧伤。
理想的爱情之花与现实的爱情之叶,不仅生生相错,而且逐步走向两极。特别是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环境压力的变化,加之思想道德意识的改变,杯水主义、享乐至上、感官刺激、快餐式的爱情等等泛滥成灾,现实的爱情就像彼岸花的叶,虽然长青,但日益消瘦,早已失去了她的色、香、味,她就如鸡肋一般,弃之可惜,留之无用。

爱情,从古至今,都沾染了世俗浓郁的色彩,那么,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依然赋予了爱情理想的光环,虽然知道爱情是彼岸之花,却仍然孜孜不倦的追求,大张旗鼓地讴歌呢?
对美的追求,始终是人们的天性使然。爱情是美的东西,
当然,也是人们追求的对象之一。特别是在人生的恋爱阶段,恋爱成为一种梦幻,少男水女两情相悦,浪漫无比,只有花前月下的美丽,没有世俗的责任,初恋时的爱情,给予了人类太多的美感,在人的脑海里留下的根深蒂固的印象,所以,即使是在世俗的爱情陷阱里被搞得遍体鳞伤的人,仍然充满了对“执子之手,与子揩老”的向往与希望。此外,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