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三)命运多舛的四九后与共和国同龄人,在他们人生长河中,可谓命运多舛。按政治经济学理论,旧的生产关系桎梏被砸碎,新的生产关系建立,生产力理应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按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並未按理论上
(三)命运多舛的四九后
与共和国同龄人,在他们人生长河中,可谓命运多舛。按政治经济学理论,旧的生产关系桎梏被砸碎,新的生产关系建立,生产力理应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按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並未按理论上所言的进行。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国经济居然出现极端困难时期,这批与共和国同龄的人,正处于长身体之际,要吃没吃,要穿没穿,吃什么都要限量,穿什么都要计划。到了十六七岁,中学刚毕业,许多人甚至还没毕业,却给你封上有知识的年轻人,如此便要到农村接受再教育。到了打倒“四人帮”,这批人纷纷返城,这时却说你没有知识,需要补习初高中文化课,考试合格了方能上岗,否则下岗。然而这时候,这批人在农村,已渡过了十年的蹉跎岁月,年龄大多己接近三十或超过三十。这时候他们不仅要养家糊口,照料幼小的孩子,还要在错过了人生最佳的读书年龄,回到学校去补习文化课。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当这批人拿到了文凭,有了工作,含辛茹苦地将孩子考上大学,突然规定从这批孩子开始,上大学都要收费,免费大学没了。对每月仅几百元工资的这批工薪阶层来说,一年要付三五千甚至上万元的学费,简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为了给孩子筹集上大学的费用,只好省吃俭用,从牙缝中省出钱来给孩子缴学费。由于这批人吃过没文凭的苦,千方百计要让孩子上大学。为了支付高昂的学费,不少农村的家长,甚至卖掉耕牛来付学费。然而,当这批孩子大学毕业后,又从他们开始,国家不再包分配了,让他们自谋职业。因此,很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就是失业,而这些学生的家长,更是痛苦不堪,本想通过上大学,改变一下命运,谁料竹篮打水一场空。
正当这批新生代谈婚论嫁,需要房子的时候,国家福利分房却取消了。要房子,华山自古一条路──购商品房。十二三年前,市中心的房价也只不过三四千元一平米,买一套七八十平米的房子,也不过二三十万,按当时的工资,向银行贷款,这一笔款子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然而目前要买这套房,非得几百万,对工薪阶层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对当代白领来说,月薪没三四万元都别想。到了这批新一代成家立业,与国和共同龄人,理应安享晚年,然而,在他们当中,还有不少人退休后,还在发挥余热,同孩子一起,起早摸黑地帮着还房贷,即便余热散尽,也未必能还清。
(四)幸福的时光哪里来
(1)把握机遇,为幸福打下奠基石
与共和国同龄人虽然命运多舛,但只要把握政策导向,与时俱进,就能捕捉到幸福,否则,就被命运羁绊。
回顾自己走过来的人生之路,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会有不同的政策出台,会营造与之相应的形势,尤其国家领导人的变更,有时会出现重大的甚至意想不到的政策调整。因此吃透政策,把握形势,运用政策,抓住机遇。机遇常会稍稍来到你的面前,稍纵即逝,一旦抓住,不仅给你的人生带来重大的转折,还可以将厄运变成好运,而机遇一旦失去,往往不会再来。
三线工作时,自己在工会工作。“四人帮”打倒后,邓小平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口号。不久,就要求调到子弟中学去教书。尽管学校缺乏教师,但许多人还是不愿去。走这条路,当时主要想摘掉翻沙这顶帽子。调到学校,由于不是科班出身,总想有机会进修一下。不久正好有一个带薪学习的名额,于是积极报名,考进了教育学院。那时刚成家,孩子才二岁半,而读书却在武汉,靠夫人一人在山沟带孩子,困难重重。当时上海的老岳父,得知此事说什么“山沟不是蛮好,三口之家,有七十平方的新房子,屋后的山坡上又开了那么多荒地。上班之余,地种种,鸡养养,日子不是蛮好。三十多岁的人了,还读什么书。书有啥读头,文化大革命,读书人不是都到农场接受改造,更何况读出来又哪能?难道还想干一番大事业。”说实话,当时单位刚分到一套新房子,下班之余过着闲适田园生活,确实蛮惬意,但考虑到这绝非长久之机,最后还是决定去上学,于是把孩子送到上海,由我母亲照料。在武汉苦读了二年,毕业后终于拿到了大专文凭。
回校任教不久,有一天在办公室读报,看到文汇报刋登了一则消息,说上海各大郊县缺乏教师。消息引起了我的关注。当时,夫人正好要到上海出差,于是让其顺听一下这方面的情况。谁料她回来后说,没这回事。实际上她没把这件事当成一回事。这年的夏天,我利用放暑假机会回上海,给上海十大郊县的人才交流中心发了十封咨询函。从回函中得悉确实急需教师,並且风尘仆仆地到有意向的效县教育局实地走了趟,在十个郊县中,选了一个离市中心较近的县商调。到单位后,赶紧催促人事部门发商调函。在当时的情况下,办理工作调动,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地说走就走。在整个办理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通过人才交流中心,举家调回了上海。而在商调的过程中,那张文凭,却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没有这张文凭,就无法跨进上海这扇门,因为当时人才中心规定,引进的人必须是大专以上学历。
现在回顾这件事,首先是认准了当时的形势,进而抓住了机会。尽管这张文凭在今天看无足轻重,但在当时尤其在与我同年龄当中,这张文凭还是有一定的含金量的,最后根据上海缺乏教师,主动出击,向单位提出商调。可以说,举家从穷山僻壤的山沟跳出来,在当时情况下,在常人的心目中,是完全不可能办成的事,然而却成功了。在我踏入故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心里一直在想,我是否回真的来了。此举可谓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它终结了十六年北南飘泊的生涯,为今后的幸福打下了奠基石。当我调回来以后,我的一位同学也想从内地调上海。我实实实说,调回上海决定性因素是因为有一张文凭。而他当时的学历仍停留在中专,所以只能望洋兴叹。
前年,我从网上查了下原单位是否还存在,想故地重游。谁料离开二十多年后,三线厂已在2008年前后全部搬迁。搬迁原因估计是现在卫星分辨率有了很大提升,隐蔽在深山的三线厂,卫星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这样,还不如将这些厂搬到交通便捷的地方。从一些的人发到网上的照片和文字看,原来的厂房和家属楼,都已人去楼空,现已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满目凄凉。看了这些照片和论坛上的帖子,令我一下打消了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