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留园
作者:分一杯羹时间:2025-03-17 06:11:05热度:0
导读:从虎丘游览出来,坐公交车两站路就到留园。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原为明嘉靖时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东园,清嘉庆时刘恕改建,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当时以造型优美的湖石峰十二座而著称。经清太平天国之役,苏州诸
从虎丘游览出来,坐公交车两站路就到留园。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原为明嘉靖时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东园,清嘉庆时刘恕改建,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当时以造型优美的湖石峰十二座而著称。经清太平天国之役,苏州诸园多毁,而此园独存。光绪初年易主,改名留园,寓意为“留”,希望永久留世。俞樾在《留园记》中誉之为“吴中名园之冠”。
留园,没有其它公园有一个大门头,依然是一个小门进入。64年游览时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只是售票处在门的边上新修的。它的门面比留园的“大门”要大得多。留园门是一个长方形的门洞,上书金色大字“留园”。看这外表,不了解的会以外里面没有什么好看的。这也是许多苏州园林(除拙政园、狮子林)共同的特点。
留园布局紧凑,以致好多建筑难以照到它的全貌。我们在里面游览也是瞎碰瞎撞,看了旅游路线也不知道如何走。走入一间,出门或走过走廊,又到了另一个大厅。在一个地方由一个女服务员指点我们到东边去观看,可到那儿一看是卖工艺品的地方。再一转又转到原地,连那服务员见了我们说,怎么你们又回来了?所以,游过以后,对全院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只记得,进入那不起眼的大门后就是一个小院子,院子里有假山,有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小院子对着就是一个大厅,大厅正门口,一个大屏风,上书俞樾在光绪二年写的的《留园记》。由苏州书法家吴进贤书写。吴进贤何许人也?百度一下,知其1903年出生,1999年去世。原籍安徽,16岁来到苏州。吴进贤寓居苏州八十多年,为苏州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幼时喜书法,每日清晨在方砖上临摹百字后才用餐。这种精神是我们后辈应该好好学习的。
转过屏风,可看到南方古时厅里的摆设,少不了八仙桌和太师椅。
走入另一个大厅“五峰仙馆”时,门口台阶由天然的3级石头制成,导游说,走上这台阶,可以连升3级。我说,早知这样,我应该早点来,那我最起码是“副厅级”干部了,经济上也不会现在这样狼狈,无钱为儿子买好一点的房子。不过,话得说回来,果若如此,假如手中有权,说不定被“双轨”或“锒铛入狱”。所以,还是现在这样“无权”一身轻好。我又说,我和夫人都退休了,如何“连升3级”?还不如想法去救人一命,那倒可以升为“七级浮屠”,成佛了。
在殿的后面走廊的尽头,有一个圆形的大理石饰品。导游在那里介绍说这是《留园》的三宝之一,这是一块大理石天然画。大理石表面中间部分隐隐约约群山环抱,悬壁重叠,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飞悬。最为宝贵的是正中上方,一轮白白的圆斑,就像一轮太阳或者一轮明月,故称“朦胧月”。我想,其的贵重就在于这“朦胧”,朦胧朦胧,朦朦胧胧,似月非月,似日非日,由你自己去遐想,自己去体会。这块直径一米左右的大理石出产于云南点苍山山中,厚度也仅有15毫米,这么大尺寸的一块大理石能完好无损从千里之外的云南运到这个江南苏州的,真是不容易。
这殿也是留园的一宝,原为楠木所建,后在战火中被用于养马,楠木被马所啃,现在那些楠木柱子为水泥所包。
一块太湖石“冠云峰”,也是留园三宝之一,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从形状上看,石头顶上像一只大雕之勾形嘴。在最底下,右边像一个乌龟头。据介绍,冠云峰高约9米,有“江南园林峰石之冠”的美誉。这块太湖石差一点就被宋徽宗搜刮去,由于他做了俘虏,石头侥幸留于江南。
另外,还有一块太湖石,被冠名为“岫云峰”(“岫”音“XIU”,别和我一样念半边)。它的特点就不明显,看过后如无照片,就不会有什么印象,特别在游过狮子林以后。
现在池塘、小湖没有什么好看的,也就是垂柳依依,还显出几分动人姿色。
在一条曲折开放式的长走廊里,我们坐在走廊边上稍做休息。耳朵里听到古筝之声,抬头张望,在一个小屋内有一个身穿古代仕女服装的女孩在弹琴。弹了好几首古曲,都是熟悉的曲调,但我就是想不起来它们的曲调名。曲调一会儿平缓如丝丝流水,一会儿又如疾风暴雨、千军万马。每曲弹罢,游人都会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一会儿,又换了一个,拉起了二胡,悠扬的琴声,扫除了我们身体疲乏。由于隔得较远,相机照不清楚,我用摄像机当相机照了几张,色调不好。我也给每人录下一段像,琴声录得也较清晰。
到一厅里,看到有好多人在等着看节目。看字幕是“惊梦”,估计就是“游园惊梦”。一会儿演员出场一听,原来是昆曲。女的先出场,男的后出场,男的也是女演员扮的。听了一会,也听不懂,对故事情节我也不清楚,以前没有看过这种书或剧本。没有看完,乘真巧有一帮人进来乱的时候,我们起身离开了这小剧场。
游留园,游其它苏州园林,要慢慢游玩,细细品尝。不能像我们这样喝“大碗茶”似的,粗粗走了一遍,就算游过了。里面的建筑,里面的古董,里面的古画,里面的石刻,包括它们的故事和来历,要细细研究才不屈游过一次。我们已没有时间搭上,又没有那研究的功底,只有喝“大碗茶”的命和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