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父亲在村里素以力大闻名。土地刚承包到户那几年,略有经济头脑的他便在自家的承包地里引种花生,许是当地的土壤适宜花生生长,第一年秋天收获颇丰。然而出售却成了问题。老家到县城,仅有一条六十年代用石子铺通的三
父亲在村里素以力大闻名。土地刚承包到户那几年,略有经济头脑的他便在自家的承包地里引种花生,许是当地的土壤适宜花生生长,第一年秋天收获颇丰。然而出售却成了问题。老家到县城,仅有一条六十年代用石子铺通的三级公路,有三十多公里,即使如此,在当时也很少有车跑。县里开通的班车一天只有一趟,却慢得可以,从乡场出发到县城三个小时能到达,算是一切正常,车没有在路上抛锚。
一个为了节约时间,再者为了节约车费,卖花生时节,父亲担上两箩筐花生,约有一百二三十斤,甩开大步挑到县城去卖,一度甚至比班车要快些。卖完回家,父亲必不可少要兴高采烈地谈论途中见闻,末了母亲端来一盆热水烫脚,父亲将脚放在水里才一龇嘴:“这脚肚子跟老子还有点味道……”
那时的公路,除了汽车轮子压出的两条车辙印,每到春天,两边和中间就长出青青的野草,牛马却喜欢吃,于是我们常将牛马放在公路上。要是夏天来两场骤雨,路的低洼地方便会被拉出纵横的沟壑。偶有车过,就不得不下车找石块来垫,车方能通过。有的师傅就喊住我们:“小娃娃们,找石头垫沟,干的每人一角钱。”我们便“哇”的一声响应,努力的寻找石头垫路。得一角钱上学时就可以在小店里买十颗水果糖。
雨天在路上走着,只要看见有车来,就急急的往路边跑。路上的泥水会被车轮激的老远,一个不小心,避之不及,就会弄得一身泥浆。
要是稍晴上几天,有车过也是得躲避的。汽车过处,灰尘滚滚,人站在路边,即使两个人相距只有几步,都要等车过了许久,才看得见人从灰尘里显现。如果是坐车去城里,坐在车窗旁的人想关窗子,车内热得难受;要是开着窗子吧,又得吃灰尘。斟酌再三,将窗开个小缝缝,想二者兼顾。饶是如此,车到了城里,下车后人就免不了灰头土脸,干净的衣服上蒙上一抹灰尘。
寨子里的小路更是窄而不平。只要下雨,就没有放脚的地方。小伙伴们放牛的时候,喜欢结伙成帮,时间一到,某位一声呼哨,黄牛水牛大牛小牛就一窝蜂挤在出寨子的路上。一到某个地点,所有的牛就开始拉屎拉尿,仿佛每天都是在指定地点做着一件雷打不动的事。于是几乎每一个村寨均是如此,都有一段路走起来是很烦而且费力的。
那时大家都在想:“要是公路浇成柏油路,每家每户打上水泥路,那岂不是和城里一样咯……”
后来,某天一个施工队开着压路机来到了公路上,在原有的基础上加高路基,将路铺上了沥青,几个月时间,一条崭新的沥青路就全线贯通了。一个小时一班的客运车在乡场和城里对发。路修好后车的速度提高了很多,现在一个小时就可以到县城,方便而且快捷。老父亲的土特产再也不用肩挑背磨走山路进城去卖,而是直接包一辆小货车运送就行,省时省力。
前年听说政府对各村修建串寨路有一定的帮扶,但是要村里自己出力将各家各户的路铲平扩宽。早就被牛屎路搅得烦了多年的乡亲们干劲高涨,去年一个冬季将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完,父亲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参与挖路。到年底每户人家都已将水泥路修到自家院坝。
原来进村的牛屎牛尿堆积成烂汤的景象已然不复存在,现在每家每户都有一条亮堂堂的水泥路相通。不论天晴下雨,大人小孩进出村庄时鞋子不再裹上泥泞,裤腿再不会打湿。乡亲们干农活的步伐也轻盈了。
更令我惊异的是父亲多年积劳成疾天晴下雨便会发着的腿病近来居然减轻了许多。

2008年10月24日中午于息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