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15日下午,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在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向记者们列举出一系列数字表示,教育的发展正使中国从13亿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8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读到这则新闻,笔者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
15日下午,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在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向记者们列举出一系列数字表示,教育的发展正使中国从13亿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8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读到这则新闻,笔者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大跃进”时代。乍一听到咱中国变成了“人力资源强国”这种说法,笔者不禁兴奋得瞳孔放大,血管贲张,屏住呼吸期待着章副部长对这一说法的进一步解释——没想到章副部长接下来所列举的“两个跨越,一个突破和一个重大步伐”的“主要标志”却让人哑然失笑,大失所望。
从“211”(非“211”工程)这种典型的“党八股”式的概括来看,很显然,章副部长的发言稿应该是出自于秘书之手。发言稿是谁写的倒并不重要,但至少也是章副部长所认可的。不可否认,章副部长所列举的“211”及一系列数据都是真实的,但义务教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职业技术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与工学结合以及教育公平迈出的步伐却并不能与“人力资源强国”划等号——这些指标只是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最基础、最起码的指标。试看西方发达国家,哪一个国家不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实现了章副部长所说的“211”,却并未听说过他们的政府部门如此地往自己的脸上贴金——自诩为“人力资源强国”。
何况,章副部长只是从量上来论证中国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强国”,而衡量一个国家是否为“人力资源强国”的最重要的指标,我想,并不在量上,而是在质上。笔者的家乡有句俗话,叫“牛屎大,不肥田”。对于中国这个落后的人口大国来说,能够做到章副部长所说的“211”,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若是教育的质量没搞上去,则培养的人越多,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就等于浪费的教育资源越多。
不错,我们在校生总数达到2700万,位居世界第一,但除了能说明中国的人口多,又能说明什么呢?难道这也值得骄傲吗?事实上却是,大多数西方国家并不承认中国的学历,他们认为中国的学生大多是“高分低能”的。而且,中国最好的大学,即清华与北大,在全世界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上连前100名都排不上(2007年4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了“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北京大学排在第192位,清华大学排在196位)。或许,有些人会说,不承认中国学历与在排行榜上的落后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也不能证明中国教育的落后。但是,自诩为“人力资源强国”的章副部长不妨扪心自问,建国以来,中国人到底向世界文明贡献了多少足以开创某个学科的新时代甚至改变世界图景的原创性的知识与思想?而且,就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教育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周济部长的说法)的现象非常严重,一方面用人单位缺少人才,另一方面却有大量的学生面临着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困境。难道这就是章副部长心中所谓的“人力资源强国”?如果章副部长并不为自己的大言不惭感到脸红,我看干脆还是回家卖红薯去算了。
当然,“使中国从13亿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是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将之悬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愿景与方向是无可厚非的,但若说中国现在已经是“人力资源强国”,恐怕为时尚早,章副部长意下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