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上的景观
作者:招稿时间:2025-04-11 23:14:43热度:0
导读:在广州的公交车上,经常空着座位无人坐,年轻乘客拉着吊环站着。一问才知是给老人让座嫌麻烦,干脆站着。在桂林,只要有老弱病残上车,立马就有好几个人同时站起来让座,把让座当成一种自豪。在景德镇,中、小学生已
在广州的公交车上,经常空着座位无人坐,年轻乘客拉着吊环站着。一问才知是给老人让座嫌麻烦,干脆站着。在桂林,只要有老弱病残上车,立马就有好几个人同时站起来让座,把让座当成一种自豪。在景德镇,中、小学生已把让座当成一种天职来对待,看到老人上车,便不声不响的站起来空出座位。
只有在大上海,笔者看到了另一种景观:老人颤颤巍巍地拉着吊环,在旁正襟危坐的男女是目不斜视,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就是在“老幼病残孕”专座上安坐的乘客也熟视无睹。上海人是遵守秩序和规则的模范,这恐怕是遵守规则的一种必然吧,先来后到,谁也别想沾谁的光。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文化道德传承,这种扶助老弱的恻隐之心不因贫富贵贱而减弱。就算上海人深受殖民地文化,但一向被我们列为批判对象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在公车上给老弱让坐。因次,笔者认为,上海人的不让座与文化底蕴无关,而是一种心态。
上海人心高气傲,喜欢做大事,这种细枝末节不屑为之。上海是中国唯一一座有望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但国际化城市拼的不仅是高楼、财富、GDP,还有社会公德和社会风尚。公车上让坐虽然是细枝末节不足道;作为一个社会窗口,就不是细枝末节的问题了。上海人多少大事都做了,而且做得很好;如果在这细枝末节上输给那些中小城市,太不值得!
占有座位的乘客神情是骄傲的,悠闲的,很难说清他们那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从何而来,不就是有个座位吗?坐的时间最长也不过10分钟。常见的动作是目光凝视窗外,决不会把脸向着近旁站着的人。他们真聪明呀,这样,边上站着白发苍苍的老人或者是挺着肚子的孕妇都可以视而不见,避免了让座的尴尬。
到站时便神态倨傲地看了一眼边上站着的人,似乎在暗示:你可以坐了,才恋恋不舍地起身离座。而边上站着的人也感激涕零地以目示意,抢到座位坐下后,脸上立刻便骄傲起来,无例外地目光转向窗外。
站着的人天生是个受气包,一只手提着大包小包,一只手拉紧吊环,忽然急刹车,失去了重心,一个趔趄,撞在一位女士身上,只能红着脸聆听女士的数落,还要接受全车乘客怪异的目光。他用羡慕、妒嫉和愤愤不平的眼光看着座位上的人,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老弱孕残从来不主动求人让座,因为站着的人潜意识里总认为坐着的人比站着的人优越。
突然有人遭到扒窃了,失主不是哭天喊地,就是气急败坏高声怒骂;而坐着的人一律休克,目光茫然地看着失主在歇斯底里。司机则若无其事地仍然开他的车……
司机在公交车上是最具权威的人了,他不愁没有座位,即使他不在,也不怕有人占他的坐位。乘客争先恐后挤着上车,他便威严地一个个盯着,看哪个不投币,哪个不划卡。车箱就象塞满了的一罐沙丁鱼,又是大热的天,乘客汗流浹背。他和窗外一个朋友聊得开心,不想开车,整个车箱的人就只能陪着他聊天。
公交车上的人来人往,就象旧时看那拉洋片一样,时时在换那美不胜收的全天侯景观。
2007·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