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从混沌到清晰
作者:咬羣时间:2025-04-14 05:22:23热度:0
导读:“李白斗酒诗百篇”、“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一气呵成”等都是用来形容一个人才思敏捷、写作快速的词语。毋庸讳言,文学史上这样才华横溢的作家不乏其人,他们天资聪颖,短时间内洋洋万言不在话下。但不管一个作
“李白斗酒诗百篇”、“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一气呵成”等都是用来形容一个人才思敏捷、写作快速的词语。毋庸讳言,文学史上这样才华横溢的作家不乏其人,他们天资聪颖,短时间内洋洋万言不在话下。但不管一个作家写作速度如何快捷,他的思想都有一个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这是人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
如果说成了篇的文章是一个“面”的话,则每一篇文章最初在人的脑海中形成的雏形仅仅是一个“点”。这个点是脑海中川流不息的无数念头中的一个。有过凝神静思经验的都知道,人在平时纷繁的事务中是察觉不到自己的念头的,只有努力让自己安静下来的时候,才发觉意念的波涛汹涌起伏,奔腾不息。在念头喷涌的某个瞬间,似乎所有的念头一下子迸发出来,人的思想变成了如乱麻一样“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混沌”。但在这团混沌中,如果着意去梳理的话,还是会发现一个个念头是前后相继的点,点与点连成一条条清晰的“线”,这就是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如果把人的脑海当做形成思想涟漪的“湖”,则生活的“触动”和阅读的“引发”是溅起思想水花翻涌的那一粒“投湖之石”。当万千念头中的某一个在某一瞬间被有意识的捕捉到,会逐渐形成思维的“兴奋点”、“醒悟点”。所有的思绪围绕这个“兴奋点”、“醒悟点”一圈圈扩大,如水中的涟漪一样不断荡漾开来,不断生发开去,作“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的思考,就是对文章进行“构思”和“打腹稿”的过程。之后,再用语言把荡开的“涟漪”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文章的初稿,思想达到了初步的清晰。如若使文章进一步成型,达到独特性和创造性,就需要“提炼”和“修改”,进行层层掘进的深入思考。
思想形成文章之后,在思想波纹的荡漾中,看得见的、荡开的波纹是作品的“形”,也就是把混沌的思想固化下来的各种“形式”,例如语言,技巧,等等;可以体味到的“震波”、“律动”,就是作品的“韵”,亦即“言外之意、象外之旨”;至于承载这波纹的“水”,就是作者的学养与才华了。“一湖水”有多深,全看作者的“道行”有多高。这也是写作到了一定的阶段,“技巧”之类的外在形式所起的作用甚微,而主要依赖作者的“诗外功夫”的原因。正如练武之人如果单纯“外练筋骨皮”的话,是达不到上层境界的;他还需“内练精气神”——练品格、练修为、练定力,才能窥到上乘武功的堂奥。
由此可见,只要作者“道行”够高,学养和才华这“一湖水”够深,人的每一个念头从思想的混沌中拓展生发开去,最后沉淀、清晰下来,都可以形成一篇篇华彩辞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