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士心集》的封面苍山辽远,杜鹃花红彤彤地映照穆棱河,悠悠环绕沸腾的矿山,仿佛向读者倾诉久远的心声。第一首诗《家乡的杜鹃花》写道:“我离开家乡已经好多年了,杜鹃、乡亲、妈妈,常常一起在我眼前浮现。”诗集
《士心集》的封面苍山辽远,杜鹃花红彤彤地映照穆棱河,悠悠环绕沸腾的矿山,仿佛向读者倾诉久远的心声。第一首诗《家乡的杜鹃花》写道:“我离开家乡已经好多年了,杜鹃、乡亲、妈妈,常常一起在我眼前浮现。”
诗集作者王志斌,1949年12月生于鸡西。由一名煤矿采掘工成长为大庆市委领导干部,曾任黑龙江大学和大庆石油学院的客座教授。拜读《士心集》,令人深切感受到诗人谦谨自励、恬淡豪爽的情怀。“诗言志”是毛主席对诗歌艺术及其本质的高度概括。诗人王志斌在诗歌创作上进行了多方面的艺术探索,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试谈几点学习体会与读者共同分享诗人的艺术成果。

一、沃土苍生情意长
穆棱河畔,稻菽飘香;完达山麓,物华天宝。诗人王志斌以饱蘸激情的笔触,将诸多诗题的选材投入养育他成长的鸡西大地。百里矿区,千尺井下,锻造了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深厚根基。《采掘情》中,诗人自豪放歌:“五年半采掘工人的经历,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光。”这是一首激昂澎湃的抒情诗,表达了“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的似海情澜。“矿灯、铁镐、安全帽,全副武装。风钻呐喊着,穿透了石壁;采煤机咆哮着,割开了煤墙。炽热的血推拥着乌黑的煤浪,注入的是汗水,采出的是能量。遛子、矿车、皮带、煤仓,黑黑的四周,黑黑的脸庞;工友们明亮的眼睛在煤海中对撞,撞出了超产后愉悦的目光。”诗人纵情歌唱英雄的煤矿工人,凝练概括了矿工们的火热生活和无私奉献的创业使命。语言质朴刚劲,气势雄放,铮铮似鸿钟,字字闪晶光。如《矿山往事》(四):“重炮轰鸣滚硝烟,灰尘扑面喘气难。憋住呼吸忙奔跑,头钻风筒空气鲜。”诗人客观披露了井下采掘工的辛苦、艰险和生存境况,震憾心弦,荡涤读者的灵魂,感悟到生命的鲜活与壮美。
诗言是情感语言的最高形式。诗言以其精炼的辞采,表达情感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对客观事物人文环境秉持特有态度的选择;二是对读者一种情感态度的抒怀;三是寄予诗情在读者精神世界产生影响与感染力的认同。诗人王志斌身居要职后,依然耿耿思念当年的师傅和工友,心系父老乡亲,表现了与人民在一起的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诗人通过诗歌艺术唤起了我们对社会主体、对祖国脊梁的庄重崇仰。《我的师傅》《绞车司机之歌》《矿柱林》等诗篇,都彰显了诗人灵魂深处的审美感觉、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凭藉多方面艺术才华为我们塑造了煤矿工人真实而非凡的群体形象,如峰岩巨碑,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诗人创作理念不单纯是一种主观情感的抒发,也是对人文历史与现实文化传递的不间断地融合提炼,与历史对象建立起哺育与反哺的联系。因而诗人在情感关系中将自己的灵魂扎根于人生历史的沃土和对自身成长历史理解的真实基础上,诗歌内涵自然厚重而神韵悠远。中国传统哲学认为,“情”的状态分为“未发”和“已发”。未发之情是为“中”,乃天下之大本;已发之情是为“和”,乃天下之达道。个体心性在向外部世界扩充、倾诉和展现,进而形成了道德情感秩序井然的社会规范。诗情语言无疑是心灵建构与民族精神的艺术再现。抒放爱民之情,维系传统道德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是作家、艺术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王志斌沃土苍生情感之诗,启迪读者真实就会感动,超越就是力量。

二、高山流水韵天成
中国传统文化之表征,存在独特的山水诗画熔冶一炉,诗中有画,画中藏诗的富丽奇观。《士心集》中收录了王志斌多篇描绘家乡高天厚土,礼赞祖国锦绣江山的灿烂华章。其中有些作品写成于从事政务工作辗转奔忙的行程中,既有执著于事业的牵挂,又有对地理变迁的感慨。如《四平山咏叹》《回鸡西滴道煤矿看老屋》等,透视诗文,读者仿佛闯入诗人的内心,与之同行而达到“美美与共”的大美境界,感触到诗人王志斌一颗赤子之心,大慈大悲的古道心肠。
格律诗是诗人最擅长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游鸡西麒麟山》里,作者深情地将乡亲乡音喻意吉祥的象征。诗云:“山中秀水添风韵,景里邂逅欲断魂。千年未观麒麟面,今日擦肩众亲人。”且不论诗句的清朗流畅,也不说遣词押韵的自然洒脱,单是诗意就足以暖人天长地久。诗人在质朴的叙述中以“欲断魂”“麒麟面”表达与众乡亲的欣逢和友爱。写得情景交融,山情水意。暗喻夸张手法浑然而成,于简洁明快之中可管窥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
历史上欧阳修游滁山时曾在《醉翁亭记》中抒发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的感慨,亦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境。大抵揭示了人生理想与心空感怀的春秋分野。在回访故乡名山大川的探寻中,王志斌的诗歌一个显著特点是洞彻历史时空,高擎时代旌麾。《游兴凯湖》一首诗人写道:“湖边黑土似拌油,万年沉寂志未酬。十万官兵大会战,年年十月庆丰收。”三言两语,将兴凯湖地理风貌、人文历史以及对北大荒精神的景仰跃然笔端。其他诗作《游乌苏里江》《珍宝岛行》《都江堰礼赞》《望五指山》等,都写得工丽、从容、朗润、高雅,给读者以大美大境的艺术享受,其主题思想更为鲜明。如写于海南的《去七仙岭》一首:“七仙岭上坐七仙,涣涣清水汇温泉,游人得兴忘归去,各族兄弟乐团圆。”可谓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虚实合开,动静互衬,出神入画,节奏如琴弦,柔韧绕凭栏,诗画自然天成。
诗歌艺术的生命,存在于每一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中,它的思想内涵,感情因素促进了人们对于审美享受的追求。精美的诗歌都会在审美效果方面给读者以慰藉、激励,使人信任沟通团结。在道德上净化心灵。品味王志斌的诗歌,我们能立体地感受到他修身自砺、兼济天下的骐骥气质松柏风范。参悟人生精神在于超越我们的过去和自我,超越现存环境,历经风雨,磨练身心,成就完美人格。文如其人,诗人王志斌以诗歌艺术率先为读者探求艺术人生坐标开辟了奋飞的航线。

三、厚德载物桃花红
诗歌艺术起源于劳动,在华夏长盛不衰。早在汉惠帝时就十分重视乐府诗歌的征集,曾设“乐府令”。汉武帝时扩大为乐府专署,将诗歌搜集创作纳入议程。及至唐宋,诗词兴盛,形成中国文人创作时尚的一个文化传统,即官以文达,文载郡治,方志策世。诗人王志斌自谦工人出身,并非文人。然而数十年勤勉耕读,疾书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