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不是用来装饰门面的
作者:儒愞时间:2025-02-03 04:02:02热度:0
导读:前不久,四川大学保卫处的一则招聘启事引起了外界关注。缘由是这个单位的招聘门槛特高,必须具备博士或者保安、消防专业硕士学位才能应聘。人们质疑,保卫处不就是一个治安管理机构吗,这样的岗位,难道非得博士才能
前不久,四川大学保卫处的一则招聘启事引起了外界关注。缘由是这个单位的招聘门槛特高,必须具备博士或者保安、消防专业硕士学位才能应聘。人们质疑,保卫处不就是一个治安管理机构吗,这样的岗位,难道非得博士才能胜任?网上有人调侃说:“博士打得过我吗?”对此,川大宣传部做出了这样的解释:说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校园安全信息化、智能化的要求,需要对校园安全有前瞻性理解的高技术人才。”是“学霸们为学霸们服务”,所以“需要深厚的知识和创造力”。
诚然,保卫不是保安,简单地把保卫处理解为看大门的保安部是偏面的。高校保卫处,也确实需要有“适应校园安全信息化、智能化要求”的技术人才。但保卫处毕竟是一个职能部门,它需要的是具有专业素质的应用型人员,而不是科学研究型人才。所谓博士,是指在某一特定专业上具有超越、独到见解的人。博士属于科研型人才,与专业不对口的部门,博士不一定比别人做得好。许多攻击美国联邦调查局网络黑客,并不是博士,有些不过是一些对网络有兴趣的中学生。可见“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不一定非得博士才能胜任。光具有博士学历,也不一定就能胜这样的公作。保卫处招博士,并不表示这个单位科技含量高。博士不是通才,更不是用来装饰门面的。
五一期间,央视推出一个【大国工匠】专栏。里面介绍的人物,几乎都没有经过高等学府深造的经历,更谈不上具有硕士、博士头衔。然而他们的工作却不是硕士、博士能够胜任的。就如被称为火箭“心脏”焊接人的高凤林,只是一个技工学校的毕业,然而他的焊接技术却是博士无法胜任的。连国家航天部门都需要普通技术工人,何况一个保卫处。可见“适应校园安全信息化、智能化的要求。”绝不是必须招收博士生的理由。
无限抬高招聘门槛,实质上是对科学的贬低。川大保卫处的这则招聘启事,只能说我们的博士越来越不值钱。河南理工大学教授肖建华对此评论说:“用人单位不认为这类博士是某个科技行业的专家;博士毕业生也不认为自身是某个科技行业的专家,真是难得的高度‘共识’”。这样的“共识”造成了社会公众对科学声誉的贬低,人们把专家称为“砖家”,就足以说明中国硕士、博士的含金量不高。肖建华认为,“高校保卫处招博士”,实际上反映了我国科研战略的失败。他在自己的科学网博客上写道:“看科研立项审请书,专家真多;看科技奖,专家真多;看论文发表,专家真多。但是,面对急需解决的科技问题,解决问题的专家不见了!”。一些和肖建华有同样感觉的科研工作者,在他的博客中跟帖道:“专家去哪了?去看门了。”这样的自嘲,从中国科研工作者嘴里说出来,真让人啼笑皆非。
“专家去哪了?去看门了。”有人认为,这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科研体制的腐败。中国科研只注重数量,不注重成果。只重视论文,不重视应用。一年多达5000亿元的科研经费用到哪里去了?很少有人关心。现行的科研行政体制,无法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更不能保证不产生腐败。山东省科学院一名材料学专家说:只要提出科研课题,就可以申请科研经费。“至于出没出成果,反而没人真正关心。”学者、教授乃至大学校长骗取科研经费、学术造假的丑闻,不断出现在象征着国家希望的象牙宝塔里,反映了中国科学界的社会责任感普遍较低。我们缺少能为遏制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等社会公害发出呼吁,并拿出解决办法的真正的科学家。在转基因、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上,民众似乎还没有看到中国科学家,拿出过让人信服的科研报告。
“生活在一年竟有175天污染的北京,害怕女儿有一天会问我‘什么是蓝天,为什么老把我关在家里’?”这个本应有科学家思考的问题,却出自一个新闻工作者之口。一部自费拍摄的关于雾霾深度调查的记录片——《穹顶之下》也不是科学部门的作品。
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民众对科学家的不信任,导致了对科学的不信任,造成了中国公众科学素养偏低的现状。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2010年中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为3.27%,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如今这个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以美国为参照对象,1990年,美国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为6.9%,中国1992年为0.27%,差距我6.53%;2008年美国达到28%,而中国2010年该项指标为3.27%,差距为24.73%。20年间中美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差距扩大了18.2%。
一边是保卫处也一定要招博士生,一边是中国国民基本科学素养普遍低下。有人说:对于中国科研界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如何扬弃,将决定中国科研能否真正赶上国际先进水平。201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