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记不清是在哪篇文章上看过大概这样几句话:“我突然想到一个粗浅的比喻,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感觉就象是牙疼一样。只有在疼的时候,才恍然它的存在。而更可悲的还是,等到我们能感觉它的存在时,却发现原来已经烂得不
记不清是在哪篇文章上看过大概这样几句话:“我突然想到一个粗浅的比喻,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感觉就象是牙疼一样。只有在疼的时候,才恍然它的存在。而更可悲的还是,等到我们能感觉它的存在时,却发现原来已经烂得不成样了。”当那天听了艺术研究院的学者所作的《请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报告之后,才对这几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
 减肥心理
听到哪哪国家又申报文化遗产了,马上有媒体有学者出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国民不重视文化进行抨击,潮流一过,又偃旗息鼓。想想人们对于文化的追随,感觉上很象一个急于减肥的人,听说某某蔬菜或水果对减肥有较好效果,就赶紧买来尝试一下,接下来就把它当作每日必备,虽然他并不明白这水果或蔬菜为什么有效,虽然他原来是多么的讨厌这种味道。这种心理究竟是什么?是跟风还是盲目?如果年轻人也这样那就很危险。如果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能深入人心,不能形成根深蒂固的观念,那么它势必会成为众多形式化道路中的一条。无论大人小孩永远就只能喊口号,唱高调,不会有什么实质性内容。
 经济诱惑
尤其当大家万众一心搞经济的时候,哪个地区不以本地经济进步为荣,哪个地区的发展是以地区的文化为标准呢?即使在深山老林过惯苦日子的人,他们怎可能放弃发展的诱惑而去保护他们早已熟悉而不以为意又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经济效益的家园文化,他们认识不到这个价值,也不可能认识到。当一个人还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他是不可能有雅兴去欣赏美景、保护美景的。欣赏美景的人知道去保护的人至少是已经填饱了肚子的,至少是受了一点教育的,至少是可以站在一定的高度且看到一些负面影响的。这几点他们没有一点可以做到。他们的教育与他们的文化层次无法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不要整天羡慕某某国家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该先去看看人家的经济到了什么层次,人家的教育到了什么层次。当人家没有饭碗之忧时,自然会有余力去关注其他。当然人家在一系列教训之后会很快着手改正,人家在教训后也会很快把经济与文化的两碗水端平。可我们一些地方负面事件不是媒体曝光、不是反复曝光都不行。执法的机器、监督的机器又去了哪里?说到这已经远了很多。其实,文化保护的问题是一个社会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它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地方出了问题都不可能让其正常运行。
 教育复兴
在很多国民以挣钱为首要人生目标的时候光谈保护是不行的。文化的保护成为一种自觉和文化的复兴,必定是在经济的复兴和教育的复兴之后。那么就必须保障人们过上好日子,保障他们接受相当层次的教育。
从这一点上来说,首先,对需保护区域的人们进行必要的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在中国全面发展的大局方针指导下应该做的。其次,对于已经具备经济能力和接受过教育的那些无谓的人群,社会应在各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社会教育。鲁迅先生所说的国民的劣根性还有许多今天依然根深蒂固,那么这些也会影响教育的效果。最后,要说学校教育,包括大、中小学。为什么某些国民心理会根深蒂固?那是长期熏陶的结果。所以,此类教育也应从娃娃抓起。看今天高考报考的专业,文科几乎被众多理工科专业所淹没,语文更是越来越少的人愿学,甚至有人认为根本没必要学。热门学科多是立竿见影的。那么文化呢?文化保护呢?也能立竿见影?肯定不会,那么也就肯定无人理睬了。在经济教育的同时,是不是该反思一下人文教育呢?我们可是一个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
文化是要传承的,传承不了就只能遗失,我们还有多少可以丢掉的东西?文化的保护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作为社会和个人都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久的毅力,然后是无悔的付出。在此起彼伏的呼声里,忍不住又想问一下:高呼的人群中有多少不是发自内心做着保护工作而是打着旗帜赚钱的?这不需统计,只是一种感慨罢了。只有肚子和思想都不“饿”了,文化保护似乎才更可行。